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聚沙成塔——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聚焦‘多彩海丝,文明互鉴’的主题,我们秉承‘展示、交流、合作、共享’理念,认真策划系列活动,力争通过艺术交流、学术研讨、民间互动等,传承丝路精神,增进民心相通,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昨日上午,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就现场媒体记者所关注的海艺节对“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的贡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本届海艺节的亮点、“海丝”核心区建设等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副局长李亚莹,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吴贤德,泉州市委书记、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泉州市执委会主任康涛,泉州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执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永宁逐一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上,人民日报记者正在提问
谈海艺节与国际交流合作
“持续扩大海艺节对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贡献”
光明日报记者: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经中央批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性活动。作为主办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打算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扩大和彰显海艺节对“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的作用和影响?
李亚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相通应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断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沿线各国不断汇聚发展共识,积极共建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通过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性节庆品牌项目,逐步把“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共建成果和收益丰硕喜人。
文化和旅游部作为海艺节的共同主办单位,与福建省人民政府一道,着力打造海艺节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力求持续扩大其对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贡献。
一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产生“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增长效应。本届海艺节邀请了艺术、文物、非遗、旅游、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的著名专家、代表性人物参加论坛等活动。这些专家、学者以及境外旅行商还将考察、体验泉州新近开发的旅游线路和文旅产品,对接国际规则,对标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模式和最佳实践,打造一批国际上普遍认可、文化内涵丰富、文旅深度融合的精品旅游路线,不断丰富我们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民心相通。
二是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在新时代下我们应面向未来,守正创新,充分运用创新的力量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福建省,特别是泉州市传统文化宝库巨大,泉州的南音、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两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泉州还拥有34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4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泉州以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为重点,统筹非遗传承、学术交流、人才培训等多个领域,在海艺节的平台上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特色和亮点,建立多元互动的人文交往新格局。
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努力做到留人留形留乡愁”
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为《福州古厝》作序,指出福建有福州、泉州等四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之一,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探索经验,推动文化与古城保护、城市形象、对外交流等方面互动互促?
康涛:这个问题关注的是泉州历史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传承。近年来,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实施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努力做到留人、留形、留乡愁。
保护方面,突出原真性、整体性。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泉州古城有6.41平方公里,文化遗存延续千年,拥有开元寺、清净寺、天后宫等,以及669幢历史建筑和风貌建筑。我们定好规矩,从地方立法、规划引导、技术标准、操作细则等,建立多层面保障体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出台经营业态管理办法,分支持类、限制类、淘汰类引导,培育适合业态。在地方立法方面,泉州第一部实体法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还陆续制定中山路骑楼建筑、内沟河保护条例,目前正在起草历史文化名城、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法规。我们修旧如旧,对古街巷、街区,遵循微干扰、低冲击,保留原住民、老习俗,保留原生态生活场景、公共活动空间,推动“家园共造”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活态传承。比如,金鱼巷,其中一条20米长支巷墙体破损,我们植入十余种闽南传统建筑工艺进行修复,引入南音演出、文创空间,成为游客热衷打卡的老街巷。
利用方面,突出活态展示、见人见物见生活,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泉州古城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展馆”,也是本届海艺节许多活动得天独厚的载体,有近一半主体活动在古城举办。其中,我们精心设计“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动,分6公里、15公里、30公里、50公里四种线路,沿途经历了多处国保单位,串联起古城的“七老文化”,包括“老城池”“老街巷”“老建筑”“老口味”“老戏曲”“老习俗”“老手艺”。沿途设置了40个打卡点、主题场景,参赛者可以一边走,一边探寻遍布古城的历史遗存,可以原汁原味体验传统艺术,包括各类工匠技艺、茶道、香道、陶艺、南音、高甲戏、木偶戏表演等。现在,古城穿越已经成为“网红”节目,吸引了大量“粉丝”,春节和“五一”“十一”等小长假,古城的西街、金鱼巷等地,日均人流量六七万人次。2018年,泉州接待过夜游游客增长21.3%,接待外国游客增长42.7%。
传承方面,我们借此打开了国际交流交往的窗口。近年来,泉州主动融入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把千年丝路精神融入城市形象、品牌塑造、功能提升、交流平台等各方面,建设海丝重要战略支点城市。2014年以来,泉州举办了20多场国际交流对话活动,比如世界闽南文化节、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亚洲艺术节等;还成功举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中阿城市论坛、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等,“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秘书处设在泉州。当前,泉州的国际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更加密切,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已通航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13个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2018年累计执行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航班7000多架次,增长24.3%。
谈海艺节的亮点
“本届海艺节有‘两个精彩’值得期待”
中国日报记者:本届海艺节框架内活动,我们在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方面,可以看到哪些精彩内容?特别是开幕式表演,一直都是艺术节的“重磅”,大家参与最热烈、感受最直接,能不能“剧透”一下?
张永宁:感谢您的提问。本届海艺节有“两个精彩”值得期待。
1.开幕式演出。我们精心编排了民族歌剧《大海承诺》。这部原创剧目紧扣海丝主题,呈现出三个特点:从思想性来看,突出了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路,更是“心路”,这条路上传扬着诚信、勇敢、分享、牺牲等人类共同价值。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讲述:忠臣之子林旭为逃避追捕躲进傀儡戏班。班主为了完成保护他的承诺,带着让木偶艺术走向世界的执着,带领戏班从泉州刺桐港远行到亚历山大港,其间展开了一幕幕生离死别、爱恨交织的感人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以小见大,讴歌了一代又一代大海开拓者、继承者的胆略勇气,颂扬了先人们对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懈追求。从艺术性来看,首先是形式创新,创造性地加入泉州提线木偶这一国家级非遗表演形式,由真人和木偶同台演出,达到“人偶合一”的艺术效果;其次是内涵创新,传统的提线木偶表演,都是由“人”来操纵“偶”,这次我们为反面人物制作了一个高4米的木偶,以悬丝连接真人,由真人来进行动态表演,形成“偶”操纵“人”的视觉冲击,隐喻人物是被规则操纵的傀儡。从观赏性来看,这部剧在很多细节(舞美、道具等)设计上匠心独具。比如,我们将木偶以剪影的形式,巧妙投映在特定位置,让剪影与整个场景融为一体,在舞台上形成真人表演、木偶表演、剪影投映三个视觉看点。再比如,传统木偶艺人一般身穿黑色演出服,这次我们把公元10世纪海丝沿线国家的人文景观、建筑风貌等描绘在木偶艺人的演出服上,小木偶们表演时,身后就有了充满异域风情的“背景”。
2.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新落成的泉州非遗馆在海艺节期间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展示海丝非遗精品的永久场所。这次展览有三个特点:一是精品多。现场除了我们中国外,还有11个国家,共130个非遗项目参展,可以说来的都是“国家队”。从国际展区的情况看,每个项目都可以代表这项艺术在参展国家的最高水准。比如,印度南部的卡拉姆卡里是一种手绘印花棉纺织品,工艺繁杂、图案精美。此外,还有意大利西西里传统手绘、约旦马赛克拼接、科威特蛋雕、泰国面具、伊朗地毯、南非兽皮画等,相信可以让大家一饱眼福。我们的国内展区展出的80多个非遗项目,也都是世界级、国家级“选手”。比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名录的,有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热贡艺术、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等;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北京药香制作技艺、西藏尼木古宝藏香、苏州苏绣、海南椰雕、潍坊风筝等。可以说,三个楼层、8500平方米的展馆,大家可以慢慢踱步、尽情品味。二是体验好。许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常常停留于展柜里的某个物件、某种手艺。这次,我们用“走街串巷”的展陈方式,辅以3D投影、全息成像等技术,努力让观众能够直观具体地了解一项非遗作品的诞生过程,甚至体验创作的快乐。比如,惠安石雕需要用到的十几种工具都是哪些?创作中有哪几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的技术要点是什么?在展览中都能了解。再比如,我们采取1∶1船体解剖复原的手法,结合电解玻璃投影的形式,对水密隔舱进行全景再现,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比如,我们通过设备实时采集了人体手势动作,观众可以通过点击屏幕来模拟刻纸工艺,亲手创作非遗作品。三是功能强。今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延续展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努力打造成为海丝沿线国家非遗参观学习、教育培训和交流展示的重要基地。
谈“海丝”核心区建设
“全方位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
央视记者: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近年来关于海丝主题的经贸、人文、民间交流不断走深走实。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在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推动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吴贤德: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源地和起始点,被中央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近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全方位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持续打响“清新福建”和“全福游、有全福”品牌,促进经贸往来、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创新搭建多元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海丝核心区优势,于2015年,牵头广东、浙江等沿海10个省份和香港、澳门,共同建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强化人文交流统筹协调,提升交流合作效果。在福建籍华侨聚居地方、主要客源市场,设立福建文化海外驿站、福建海外旅游合作推广中心,作为展示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福建丰富且独特旅游资源、深化双方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与平台。目前,已设立5家“福建文化海外驿站”(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阿根廷、日本)、7家“福建海外旅游合作推广中心”(马来西亚、印尼、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实现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的机制化、常态化。
2.策划打造特色品牌活动。一是办好海丝品牌节庆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海丝人文交流品牌永久落户福建,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已分别在泉州、福州、莆田成功举办三届、四届和四届。二是打造海丝文化展演展览品牌。大型舞剧《丝海梦寻》赴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以及新加坡等国际组织与国家巡演30多场,“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在纽约、巴黎、维也纳等城市展出。三是配合做好重要外交活动。《清新福建旅游导览手册》被纳入金砖会晤宣传资料,“海丝核心区之旅”等精品线路受到推崇。利用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福建日”活动,充分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遗等文化旅游资源。
3.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各地深入挖掘海丝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文旅精品。加快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福州海丝国际旅游中心、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永久性会址旅游综合体项目等海丝核心区重点项目建设。紧紧抓住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的重要契机,全力以赴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工作,让更多福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
举办海丝国际艺术节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将会同泉州市,精谨细腻做好艺术演出、文化展览展示、旅游推介等各项主题交流活动,着力将本届海丝国际艺术节办成“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全方位展示海丝文化魅力,讲好新时代新福建故事,深化海丝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推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谈海艺节可持续发展
“建机制让海艺节更有品牌力凝聚力生命力”
新华社记者:海艺节是国家文旅部、福建省政府共同打造的对外文化交流重要平台。海艺节每两年举办一届,永久落户泉州。未来泉州如何更好地完善机制,承办好海艺节,让千年海丝文化成为架起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张永宁: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海艺节办得一届比一届精彩,如何让海艺节可持续发展,永远保持生命力和吸引力,确实是一个挑战。
我认为,办好海艺节,总的就是要深刻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关于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论述。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在文化和旅游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指导下,认真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提出的“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切实为丝路沿线国家搭建文化艺术交流互鉴的平台”,和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提出的“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的要求。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三点:
1.突出主题定位。海艺节是经中央批准,由文化和旅游部、福建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对外文化交流平台。要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推动海丝沿线国家文化艺术的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不断推出更多的文艺精品;要服务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强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总之,就是要把海丝这个品牌擦亮打响,真正办成“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2.突出融合互促。不要为办节而办节,不要局限于就文化做文化,要进一步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把海艺节作为一个大平台,进一步把它做大做强。比如说,通过海艺节这个平台,推动文化与产业的相互融合,策划、引进、落地实施一批文旅产业项目、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比如说,通过举办海艺节这个契机,促进文化和城市的相互融合,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的形象品位和美誉度,打造城市品牌;比如说,通过海艺节这个抓手,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所蕴含的现代价值,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和文明程度,激发海内外泉州人的凝聚力、向心力。
3.突出机制创新。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节模式,在发挥政府组织领导、统筹谋划、总体把关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把具体的策划、实施、执行等工作交给专业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参与,让海艺节更有活力、更具生命力。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