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侨联:南洋侨批抵沪江 张氏善举代代传
一封封南洋家书漂洋过海,传递着在外游子对故土的情思。“批一封,银二元”,早年就在晋江流传的民间歌谣唱出侨批独有的形式:侨批往往附带汇款数额,兼具家书、汇款功能。
《晋江乡讯》“侨批故事”将与晋江市档案馆一起翻开《世界记忆名录》,寻找侨批背后的故事。
走向世界的“侨批档案”
曾经,对于众多的晋江华侨眷属而言,侨批就等同于粮票,布票,送批的人就是“财神爷”,批信是侨眷的精神寄托,而随批而来的侨汇,则是他们的物质来源,也支撑起那个时代晋江侨乡的生活与经济。
晋江市档案馆
罗裳山下的晋江市档案馆,有着馆藏侨批55卷,共计5845件。“现存的侨批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等地,在构成‘侨批档案’约17万件的侨批中,仅闽南地区的侨批就多达2万多件。”晋江市档案馆黄项飞馆长介绍到。
而这其中,晋江市档案馆收藏侨批档案实体数量为全省领先,主要来源地为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
晋江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翻阅侨批
据了解,2013年侨批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时候,在福建省,晋江侨批的品种是比较丰富的,数量也比较多,是当时福建省申遗的一个主要参与者。
尤为珍贵的是晋江市档案馆还收藏着一些华侨家族的侨批,为我市侨批开发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118封侨批
见证一个华侨家族的发展历程
每一封漂洋过海的侨批,都记载着一段故事。有118封侨批家族见证了一个华侨家族在海外的奋斗史。在晋江市档案馆馆藏的侨批中,这个有118封侨批的主人家是深沪旅菲侨商张昌生。
张昌生,1890年生于深沪,家中还有四个弟弟。年少时的张昌生勤奋聪颖,在家乡商业氛围的熏陶下,又见家中兄弟甚多,便自行放弃学业,前往菲律宾学习做生意。
在菲期间,他发现菲律宾人沿袭西班牙及美国的洋派之风,上层社会对鞋履穿着特别讲究,华侨社会中也大多崇尚西装革履,皮鞋是必备之物。张昌生由此产生了做皮鞋生意的念头,并立即付诸行动,后来成立了“履安鞋业公司”。
晋江档案馆藏
这118封侨批大多是1925年至1936年张昌生去世前的12年间,他多次返回深沪家中并在家乡收到的侨批。据晋江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共有31位寄批人。这些寄批人除了连襟陈取锡,胞弟张荣华,还有许多亲朋好友和生意伙伴,足见张昌生的为人处世。
118封侨批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亲朋好友的牵挂问候,也有生意事项的征询,还有对晚辈成长教育的关切,更有对家乡内外事务的挂念。
“昨日有接香港来信云,在香糖市,因罢工风潮仍续,停顿云云,咱拟欲配上海无,如轮船十分困难收载,即在垊发兑开折甚多,如欲暂且维持,应必须再需些款耳。咱沪旅菲诸同人,近日仍再提议组织同乡会,现尚在规画进行中耳。所云付去之报纸邮票不足,被罚。来帮当粘足也。未卜咱沪近况如何?……”
这是在菲的履安鞋业公司管事于1925年给张昌生寄回的一封侨批,大概四五百字,内容除了生意上的,还涉及旅菲深沪同乡会的筹办事宜。在这封侨批寄回不到两个月,旅菲深沪同乡会于1925年8月13日成立。
到深沪寻找张氏家族足迹
聆听爱乡往事
深沪侨联介绍张氏家族善举
“九十五年的岁月长河,虽然经过许多坎坷与风霜,但旅菲深沪同乡会与故乡的脐带从未隔断。即使故乡的经济已飞速发展,乡侨们回馈故乡的热诚依然如旧。”深沪侨联的陈荣灿等人为我们介绍到。
他们说,故乡的学校、水电照明设施、一条条的乡中大道,都留下旅菲乡侨无私奉献的足迹。“这其中,张昌生先生家族是深沪镇区捐建公共设施、文教卫生、教育机构的先驱,他们是最早回来捐建的一个家族”,深沪侨联常务副主席陈著贤说到。
陈荣灿细数张氏家族善举
深沪侨联荣誉主席陈荣灿还拿出一份材料,上面写着“张氏三昆仲捐赠深沪公益事业统计”,详细介绍了受张昌生等父辈人的影响,这个旅菲张氏家族后人一系列爱国爱乡的事迹。
1964年,张昌生的长子张温助就曾两次委托同是深沪人的旅菲乡侨带一笔资金回乡,准备参与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不过当时并没有人敢接手这笔资金,直到第三次带回,才交由深沪中学校董会,捐建了当时的深沪中学礼堂。
张温助及其胞弟张文炳捐款的批复
这之后的四十多年里,张温助及其胞弟张文炳、堂弟张天保,以及他们的后人陆陆续续为深沪公益事业奉献了许多。至今,陈荣灿还保留着1989年张温助兄弟俩捐款的两份批复,而我们也还可以在深沪寻找到张氏家族捐建的建筑。
念慈亭
就在深沪镇人民政府不远处,有一座名为“念慈亭”的亭子,这是1983年张温助回来捐建的。深沪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民众在靠海的山上修建房屋,陡峭的山体使得道路蜿蜒狭窄,落差很大,起起落落,弯弯绕绕。
“念慈亭”边上的坡道就被当地民众戏称为“吐血崎”。过去,民众要背着厚重的物品四处叫卖,确实辛苦。为了让过路的乡亲有个歇脚之处,张温助回来捐建了“念慈亭”。
深沪履安路
在深沪,张氏家族的几座故居也还保存完好。故居所在的路叫做“履安路”,故居被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为“履安楼”。
陈有义讲述家族的故事
老房子现在还有他们的亲戚居住着,其中,陈有义阿婆是张温助等人的同辈人。她说,虽然旅菲的温助等兄长已经过世,但是他们的后人若有回来,都还是会来老房子看看,和这里的亲朋好友问候一声,品尝一回家乡的味道。
张氏家族故居不远处,是匡闺女学的旧址所在处。深沪侨联的工作人员告知,这就是张温助等人小时候回来就读过的学校。
“温助、文霖、木兰、绣英、文炳诸小朋友联鉴:自你们等去后,我十分念你的很。但是光阴如逝水状的过去,不觉已两个月了,你们在故乡内的光景必定已欣赏了吗。就是接到来信时,知道你们现在匡闺女学内补习。虽然咱故的教育没有起色,也许是你们的好学令人钦佩啊……”
这一封很有特殊意义的侨批,同样收藏于晋江市档案馆,是深沪旅菲侨商吴世霖寄给尚在家乡读书的张温助等人的,信中除了羡慕孩子们能够回家乡,还鼓励小朋友们要好好学习。
在这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历经巨大的变迁,这一封封侨批,见证了海外华侨多年在异国他乡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历程,他们的血泪和梦想!这一封封南洋侨批,传递的是无价的真情,还有历史的印记,以及特别深厚的华人精神,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始终要保持爱国爱乡的情怀。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