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晋江侨联»正文

【池店老厝故事③】看!霞福村最美“三楼”老屋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0-12-16

昨日,在霞福村党支部书记朱章愿的带领下,小编看到了“三楼”的真面目。远远看去,和很多破败的“番仔楼”不同,这栋房屋左右对称,不仅结构完整且清新雅致。穿过石头和红砖砌成的围墙,进入院子内,干干净净,花圃内还栽种着芥菜、茄子等蔬菜。

 


朱章愿告诉小编,这栋房屋是菲律宾华侨朱缨禁和朱缨坚两兄弟在1965年建造的。如今,兄弟俩的后人都在菲律宾、中国香港等地,为防止房屋长期无人居住自然损坏,村里协调了76岁的朱祖爱老人前来打理。

霞福村两委朱雄星介绍,这栋房屋占地700多平方米,都是水泥框架结构,整栋楼共有26间房屋,一层12间、二层8间、三层6间。

 


 


走进房屋内,立马就能感觉到这栋老房子浓浓的时代气息。一上二楼,便可在楼梯看到客厅的隔断上有一幅红军长征彩画图,图的左上角写有红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隔断的另一面则是“祖国万岁”图,图中一轮红日在苍翠的松涛中升起。整栋楼还有不少以“锦绣山河”“农民春耕”“大丰收”“大建设”为主题的墙画,甚至楼梯上也有红星装饰。不仅如此,有两个房间内还有“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永远忠于毛主席”的镜框。这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老物件,和房间内成套的闽南红眠床、传统梳妆台、桌子、柜子、镜架等老家私,相互浸润,珍藏着那些不曾远去的旧时光。

 


在感受到房屋的独特氛围后,记者很快就被房屋内各种雕梁画栋和建筑细节所震撼。整栋房屋工艺多样,不仅有彩画图,还有各种石雕、砖画、拼砖,而二楼三楼阳台石栏杆的接缝处,还打上“U”凹槽,再以融化的铁汁浇筑入内,确保牢固,工艺让人惊叹。

“现在我们看到房顶的这些灰塑,不是石膏做成的,都是用牡蛎壳烧成灰后,活上水和其他材料,由人工雕塑而成,然后再上色的,现在很难找到会这工艺的人了。”村两委朱辉跃说。

 


 


 


“这栋房子的细节非常讲究,都是由人工手工完成的。”这栋房屋建设时,朱祖爱还曾当“小工”领过“工分”。

“这栋房子建设的时候,目前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基本都来当过‘小工’。”朱章愿介绍,朱缨禁和朱缨坚两兄弟,因父亲朱圆目到菲律宾讨生活,他们自然而然也到了菲律宾经商。在菲律宾经营的杂货店和布行日渐兴旺后,母亲李贴娟希望兄弟两在家乡盖一座房屋,撑起家族的脸面,也方便日后回乡居住。母亲的提议,兄弟两欣然同意。

 


当时,家中只有朱缨坚18岁的二儿子朱金土正在泉州一中念高中,盖房子的重担就这样落在这个少年头上。很快!大伯和父亲从菲律宾寄来了建筑图纸,并汇来了近16万元。朱金土拿着外汇券买水泥、买钢筋、买瓷砖,并找到了惠安建筑公司来承建。为了让村里的亲堂们能多一份营收,朱金土还按照大伯和父亲的意思,要求建筑公司除了提供设计师和技术外,所有的“小工”都必须用霞福本村村民。

“当时村中的200多名青壮年,分工成5个小组轮流出工,每人每工(天)1.2元。”霞福村村民朱瑞鸿老人回忆,当时13岁的他也到现场当帮工。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为了钢筋和水泥可以粘合得更为牢固,房子用的每一根钢筋,都要先人工在沙堆中打磨到光滑锃亮。

 


 


如今,虽经世事变迁,曾经带着思乡之情的海外游子们或回到梦中故乡,或永远客居海外,但是不论他们在何处,具有乡情乡愁的“三楼”让他们的情感有了更美好的寄托。

来 源: 责任编辑:许凌晖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