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多元宗教»正文

流传民间的泉州道教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1-09-05

早在秦汉时代泉州就有方士活动,汉代泉州已有可信的道教流传,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在泉州府治南已建造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道教宫观白云庙(元妙观的前身),这是泉州道教历史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之后各朝陆续兴建了大批宫观庙宇和修真岩洞,多达数百座。道士多属正一派的火居道士,散处民间。有时也有全真派的道士住于宫观岩洞。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崇奉道教,奉老子为其祖先,所以泉州的道教得到地方官员的倡导,发展很快。宋代,泉州道教学者博览广采道家经书,著书立说,对后世影响较大。明朝泉州修建不少宫观,出现一些著名的道教学者,如进步思想家李贽、官绅陈用宾、解元李光缙等。清代,最高统治者采取重佛抑道的政策,道教趋向式微,但泉州也出现数位研究道教的著名学者,如康熙间宰相安溪人李光地、陈有年等。清末以后,泉州的道教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受外来宗教文化(基督教、天主教)的冲击,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泉州地区曾经出现破除迷信的运动,民间道教受冲击最为严重,许多宫观、礼器遭毁,道士有的被迫改行,多数则散布于民间,为人斋醮、度亡、做法事度日子,因此很难找到道教理论修养较高的道士。民国时期,泉州道教表现了儒、道、释合一的特点,在这个神团系统里,有孔夫子、关夫子、玄天上帝、如来佛祖、菩萨、十八罗汉、地府阎君、祈仕妈、保生大帝、天妃和不知名的王爷、夫人妈,俗家历史人物蔡襄、张巡、陈元光、郑成功等等也被纳入,可谓儒、道、释和杂神济济一堂,这种三教合一的庙宇十分普遍,一些道教宫观逐渐被改造成以祀佛为主的寺庙。同样,也有一些佛教寺庙被改造成道教神仙为主的宫观,这成为当时泉州道教传播的一大特点。


九日山下的昭惠庙    

道教在泉州流传1000多年。宋代以后,儒、道、释为格局的文化思想形成,对泉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泉州的岁时、婚事、生育、寿庆、丧事、营建和避邪等民俗,无不打上道教的烙印。此外,泉州的地方戏曲、雕刻艺术、医药、体育、民间文学等,都深受道教的影响。泉州保留不少与道教有关的民俗,如泉俗正月初九叫“天公生”,即天诞,也称“天香”,为玉皇大帝的生日,要举行各种活动“祈年拜天”。正月十五(上元)夜张灯,举行迎神赛会,谓之“进香”。三月,清明节,俗称鬼节,各家要祭祀祖先和扫墓。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大门插松艾避邪,以纸扎大舟和五方瘟神,然后焚之。七月初七为七娘夫人神诞,各家设神案敬七娘妈,并焚烧“七娘纸轿”。七月十五中元节,据传是日地官赦罪,各家做“普度”祭祀祖先和无祀鬼神。八月中秋节,以薯、芋和月饼祀神与祖先。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据传水官解厄,沿溪河居民做“水普”。十二月廿三日,要祀灶神,谓之“送神”,据传是日灶神上天,各家设酒菜佳肴送之,希望在天帝面前多讲好话。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各家隆重祭祀神和祖先,“烧过年金”,吃团圆饭。此外,每月的初一、十五日要敬天公,初二、十六日要祭土地公。还有许多铺、境的道教俗神的生日,也都演变成为地方民俗的节日。古代泉州还有雕刻石狮镇风、镇邪的道教风俗。泉州道教的堪舆家认为“甲卯风为风水之大忌”,故刻“石头风狮”以镇风。现在泉州随处可见单只的昂头朝前的“风狮”,此俗现在金门县仍然很流行。风狮往往置于村口大道旁,或置于自家大门口,而现在则发展为石狮镇邪,往往于大门口两旁各坚立石狮,昂首雄踞,既是作为镇邪之用,亦可作为艺术品点缀。泉州还有一种与道教风俗有关的风俗,即私家住宅朝巷口正中(即丁字街口),必须于朝巷(街)正中的墙面上刻上一个狮头,这种刻“石敢当”镇邪的风俗,在泰国首都曼谷也可见到,可知“石敢当”也是曼谷华裔驱魔祛灾的保护神。据传“石敢当”是古代大力神,专司抓鬼、镇邪,这种民俗在今日的泉州、莆田、福州和闽西还很流行。如今,有的则于巷口的墙下,筑一座祀土地公的小庙或刻“四洲佛”像替代,道教信众认为可以避邪。此外,民间婚事的“拜天”、“谢地”庆典,以所谓“生辰八字”测算;民间的求子和其他妇幼问题,即找“祈仕妈”祈祷;寿庆要拜天、谢天;丧事要做功德,超度亡魂;破土建屋要举行“安土”、“上梁”、“镇宅”等仪式;造船航海,从开斧动工到造龙骨、安桅、落成下水,都要举行法事。避邪的形式,除前文说过的“石敢当”、土地公、四洲佛以外,有的在屋梁上、门楣上、厅堂中、照墙上等,悬挂八卦图案。还有,古代丧葬,下葬处要埋下“买地券”,标明墓地四至,写上道教咒语,并于墓地树石碑,上刻“土地神”(即土地公)三个大字。今此葬俗已演变为树“后土”石碑。道教对泉州地方戏曲的影响很深。泉州的一个地方剧种“打城戏”就是由道教“法事戏”演变而来。

泉州的地名也渗入不少道教神仙的名称。如土地后、二郎巷、祈仕巷、裴巷、天后路、大城隍口、小城隍口(县城隍)。青龙巷、上帝宫巷和登仙桥巷等,大约是该地历史上祀奉过有关道教神仙,或道教的民间传说与该地有关而得名。

泉州的民间谚语与道教有关的很多。如“阿散仙”(喻游手好闲的人),“仙人拍鼓有时错”(喻犯错误难免),“通天教主专收无好徒弟”(喻别人的手下人不称职),“乞食背葫芦——假仙”(嘲笑伪装行为),“做天公也难中众人意”(喻办事难),“本地师公治本地鬼”(喻想解决问题要请熟悉情况的人),这些有关道教的民间谚语有一定的哲理性,耐人寻味,丰富了民间的语言,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道教对泉州的医药、体育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近代泉州地区有10多家专事生产、销售丹膏丸散的老字号店铺,它们大多创业于明清代,世代相传,且与道教单传秘方有关。如城隍庙种德堂徐镜心的“万应神粬”;西街台魁巷内保和堂的“白塔疔膏”;扶元堂的疥药;柯世德的消炎膏;保婴堂的“保婴丹”;还有东门的“秋石丹”(专治过度劳累)。泉州花桥慈济宫,设有义诊所,施医赠药,且辟有草药园圃,栽种中草药,设置“金汁”(专治发高热病症)制作、储藏地窖,对民间卫生事业做出贡献。道教讲清心寡欲,修性养神,又讲按摩,还讲导引(武术),三者称练气功。泉州现行的“八段锦”、“太极拳”,其源流皆与道教有关。

台湾道教所信奉的神仙有不少是由泉州传播过去的,台湾道教宫观经常组织回乡谒祖进香团,到泉州谒祖、举行文化学术交流,道教对泉州与台湾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来 源:泉州经济网 责任编辑:涂志圣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