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兴衰的天主教会
意大利天主教方济各会派于元初从欧洲传入北京,方济各会士若翰·孟高维诺(john Mon de Corvino,1247年~1328年)受教皇尼各老四世派遣,于1291年航海抵达泉州刺桐港,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汗八里(北京)建立中国第一个主教区,元皇庆二年(1313年),在泉州建立中国第二个主教区——刺桐主教区,日辣多为第一任主教,元延祐五年(1318年),哲拉德和贝来格理诺继任。当时泉州城“雄壮华丽”的第一座大圣堂,是一位富有的亚美尼亚主太捐建的。元至正十七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57年~1366年),泉州发生“亦思巴奚兵乱”,战火弥漫泉州、惠安、莆田、福清和福州。其时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方国珍、陈友定等兵起,泉州天主教得不到元廷资助,哲姆斯主教离去。1346年,欧洲大游历家马黎诺里到泉州,记述泉州有方济各会教堂3座。1635年,天主教教士聂伯多到泉州传教,当时泉州地区有13座天主教堂。明崇祯末年开始,教会尊重中国文化的传教方式,得到泉州士大夫和下层群众的支持。以“西来孔子”著称的艾儒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福建士大夫的赞许。《熙朝崇正集》收集闽中诸公赠艾氏之诗,据统计,赠诗的71人当中,有22位泉州的名流,其中有温陵(泉州的别称)的张瑞图、何乔远、庄际昌等10人;同安县的黄文炤等2人;晋江县的蔡国锡等5人;桃源县(永春)的郑璟等3人;清源(泉州别称)的谢懋明和龙浔(德化县)的林燧。张瑞图在诗里表明他对天主教学说的看法,认为天主教与孔孟之道是“相羽翼”、“互原委”的相辅互补关系。泉州举人张赓等人随艾氏为随行书记,张赓又为艾氏儒略《五十言余》、孟儒望《天文学略义》和龙华民《对若撒法行实》等西方天主教神父的神学著作校订和作序。此外,张赓还让自己的儿子张识至艾氏处,为艾氏的弟子执事。艾儒略又广泛接触社会下层的农、工、商,甚至异教的僧侣亦不排斥。明永历三年(1649年),艾儒略逝世,西班牙多明我会教士控制福建传教事务,他们否定艾氏的传教方式,“禁止祭孔、祭祖先”。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罗马教廷通过特别通义,支持福建宗座主教颜珰提出的禁止中国教徒“用中国礼仪”,于是康熙皇帝下令驱逐颜珰出境,清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皇帝下谕,禁止传习天主教。自雍正至道光间的100多年间,天主教被禁绝了。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再次传入泉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厦门教区黎亚尔派莫牙(华名任道远)神父到泉州传教,住持泉州天主教堂,发展教徒黄廷标等人。时教堂在城内奎霞巷,莫牙神父擅长建筑设计,在教徒陈光纯等人的赞助和教区的支持下,自己设计哥特式教堂一座(教堂坐落于花巷许厝埕,至今犹存),发展教徒1000多人。抗日战争期间,泉州的天主教与外国教会失去联系,仅靠教徒捐献难以维持,于是把花巷许厝埕教堂出租给纺纱厂,教堂搬迁至许厝埕原启明女子学校的二楼。抗战胜利后,收回教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莫牙神父病逝,葬许厝埕教堂里。1983年,泉州天主教堂获准开放,并恢复宗教活动。泉州市区目前较醒目的天主教建筑,除坐落于花巷许厝埕的天主教堂外,还有地处中山街与东街西街交汇处兼具哥特式宗教建筑和南洋风格的钟楼。
天主教堂
近代,泉州天主教隶属厦门教区。泉州市天主教爱国会于2001年正式成立。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