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重镇崇武城
崇武古城是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为抵御倭寇所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三面临海,西连陆地,地势起自大雾山脉,蜿蜒起伏,蔚为壮观。它夹在湄州湾与泉州湾之间,北面与莆田的南日、湄州,南面与石狮的永宁、祥芝互为犄角;东临台湾海峡。近处海域遍布岛屿与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战略位置十分显著的关防要塞,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崇武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
崇武古城
崇武就是崇尚武备的意思。宋朝时,这里就称为崇武乡守节里。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在这里设立了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活动在朝鲜和我国沿海一带的日本倭寇时常进犯祥芝的蚶江,给泉州地区的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位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按“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的军事设置,在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金门、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设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作为五城之一的崇武城,隶属福建司永宁卫的一个千户所,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墙共长2457米,城基高5米,墙体高7米,设有两层跑马道。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面设城门,内门每扇高3.2米,宽1.3米,前门每扇高2.6米,宽0.9米,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城门两道,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外加设一照墙。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上,还设有瞭望台。四面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内的十字大街相接四个城门。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城墙又加高约1.3米。这些城墙、窝铺、门楼、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厅,构成我国古代一套完整的战略防御工程体系。
作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在明代倭患期间首当其冲,屡遭侵犯,也曾失利陷城。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倭寇1000多人从大山登陆,烧杀抢掠。崇武的千户张荣率领军民奋起反抗,力战身死,终于保住了古城,使崇武城避免了一场浩劫。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正月,倭寇偷袭崇武城,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由于孤立无援,粮尽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亲临崇武。城内莲西村有一处海拔23.88米的莲花峰,是崇武的镇山之巅,登高可俯视全城,被当地人们视为神圣的发达之源。戚继光当年在峰顶建中军台,指挥剿倭。相传城门横眉上的石刻“威镇海邦”就是戚继光所书。当年戚继光率军入闽抗倭,先驻军崇武。十年倭乱平定之后,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崇武也成了东南沿海的重镇。除了史书记载的两位抗倭名将,崇武还涌现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崇武城民间流传着“铜身铁骨十二爷”抗击倭寇的故事,民众还为他们建庙敬祀。这12位骁勇的武士都是崇武人,他们年幼时就痛恨倭寇常来犯境骚扰,为害乡里。于是外出拜师,学得一身好功夫,回乡后杀灭大批倭寇,力战身亡。崇武人感念十二勇士的功绩,就在他们牺牲的地方建成庙宇,画像敬奉。时间久了,人们习惯把这处海滩也称为十二爷,甚至把城里通往海滩的路也称为十二爷路。明末清初,郑成功起兵抗清、挥师东渡收复台湾,近40年间,一直派兵控制崇武海域。妈祖宫后的“马蹄石”相传就是郑成功驻扎崇武抗清时驰马踏石遗留的印记。
几百年来,古城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这里的“护龙宫”、“崇山宫”、“崇报祠”、“元祠宫”、“十二爷宫”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