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遥望姑嫂塔
很久以前,在闽南侨乡石狮的宝盖山下,有一户人家,住着哥哥、嫂子、妹妹三人。他们向地主租来几分薄田,一条破船,一年到头在地里耕作,在海里打鱼,相依为命过着艰苦日子。哥哥叫海生,是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他长得粗壮结实,勤劳能干,是耕田捕鱼的能手。姑嫂俩,不但长得花容月貌,织网缝衣的手艺更是远近闻名。他们虽然生活清苦,但姑嫂、兄妹和睦相处,互相体贴,日子过得也平安快乐。
然而,有一年闽南大旱,河水干涸。田里的稻子被烤得像焦草,一年的勤苦却颗粒无收,十家有九家断炊。大旱之年,米价狂涨,打鱼人风里来,浪里去,一网鱼换不到一升米。可是,凶狠的财主还要派家丁四处逼租。逼得不少穷人跳水、上吊。
一天早上,财主的家丁气势汹汹地来到海生家,横眉立目地对他们说:“租子该交了,懂吗?”“这年头哪家交得了谷子!”“交不了……”家丁说,“那好,就让你的老婆和妹子来抵租吧!”“放屁!”海生火了,“想要我的妻、妹,除非东海的水干了!”姑嫂俩也指着家丁骂他们是畜生。“好呵,你骂,任你是石头,也要榨出四两油来!”家丁凶神恶煞般地狂叫起来,“给我把船封了,把地抽了!哼,等着瞧吧!”说完扬长而去。
船没了,地也没了,怎么活下去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海生和妻、妹一番商量后,决意驾木排、冒风险到南洋去谋生。这天黄昏时候,在静静的宝盖山前古渡头,姑嫂含泪送别了亲人,茫茫海天回荡着姑嫂的悲歌:
天上的云呵,向远方飘游。/海里的水呵,滚滚向东流。/天上的云呵,几时再飘来?海里的水呵,何日能回头?/郎啊郎!哥啊哥!/离家走天涯,相见在何时?
自从海生离家后,姑嫂俩每天都登上山头眺望,她们日日数着归帆,年年盼着回雁,盼望着海生能早些回来。姑嫂俩站在山上,总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看一看远方的亲人在什么地方。于是她们就把石头搬上山头,从早到晚,从春到秋,一天搬几十块,一年搬了几千块。天长日久竟然叠起了一座高高的石台。每天她们站在台上看啊,盼啊。可是海天茫茫,哪里有亲人的影子。姑嫂望断天涯路,依然见不到亲人。她们担心海生会不会在异乡生了病,会不会在海上遇了险,姑嫂盼得心急如焚。无可奈何,扯下一片衣衫,咬破指头,写了一封血书,扎在风筝上面,让它顺着南风飘到海生落脚的地方……
在远离宝盖山不知有几千里的一个海岛上,海生和当地人一起在一块野草没颈、古树参天的土地上耕耘、播种。他思念家乡,思念妻子和妹妹,每天傍晚都站在海边痴痴地望着海面。有一天,他忽然看见一个断线风筝飘落到跟前,捡起来一看,正是姑嫂写的血书,禁不住泪如泉涌。他再也待不下去了,他的心早已飞回了家园!岛上的人留不住他,就日夜帮他伐木造船,备粮备水,在一个晴朗的早晨送他顺风返回故乡。海生驾着一条小船,经过几十个昼夜,历尽艰险,终于在烟水迷茫中看见了日思夜梦的宝盖山。船走近了,他心跳得更厉害了,远远望见山上有座石塔,他愣了。离家去南洋谋生时,就是从这里的古渡头乘船走的,那时这里并没有石塔,难道走错了?……
姑嫂塔
这时,每天都要来宝盖山等候亲人的姑嫂,正站在石砌的高台上眺望,忽然看见海浪涌着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个人。仔细一看,是海生!是日盼夜盼的丈夫!是日盼夜盼的哥哥啊!姑嫂激动地挥手呼喊,大声地叫着。不料,就在这时,一股巨浪把海生的小船掀到半空,又从半空摔了下来,一下子海生的小船被茫茫的大海吞没了。姑嫂看见海生遇难,一声惊呼,也从高高的宝盖山上跳进大海。后人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集资在塔中立下三尊石像:正中男像是一个哥哥,两侧女像是嫂嫂和妹妹。从此,在闽南侨乡,人们就把这石塔叫作“姑嫂塔”。
这个传说故事,在闽南侨乡几乎是家喻户晓。而据晋江县志记载,这座塔并不是因姑嫂望夫(哥)而建。塔名原叫“关锁塔”或称“万寿宝塔”,建于宋绍兴年间,是为关锁泉州水口,引商船自海抵岸而建的。这座塔的建筑年代,正是泉州港对外贸易最兴盛的时候,各国船只进出如梭,这个石塔,相当于灯塔的作用,使航海的人有了航行的标志。这个故事显然是产生于建塔之后。但在旧时代,闽南华侨为生活所迫,远渡重洋去谋生,与亲人天各一方,音讯渺茫,那时通讯又不发达,人们思念远方的亲人,只有登高远眺。所以海边山头上的塔,极易牵引起侨乡人们思念海外亲人的情怀,触物生情,因而幻想出这样一个凄婉动人的悲剧故事来,并把这故事附会在闽南著名侨乡石狮市宝盖山的这座石塔上。所以姑嫂塔实际上也就成了一种象征,它是侨乡人民强烈思亲之情的自然外化,表现出无数亲人骨肉分离的相思之情。姑嫂塔的传说萦绕着海外游子与故乡亲人的不尽情思,是侨乡移民文化背景下特有的产物。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