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天下泉商»正文

泉商搏击四海铸辉煌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1-09-06

商业传奇的历史曾选择泉州,刺桐古港架起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铺开“梯航万国”的辉煌长卷。宋元时期,泉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一起,成为世界性的两个贸易大港。当时,泉州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千百年来,泉州千帆涌动,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天下之货仓”。

千年前,载着安溪铁观音、德化陶瓷的商船曾浩浩荡荡地从东江和西江驶来,与沿海而来载满香料、药物、宝物的中东商船交汇,泉州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勾画出海上国际贸易的盛景。

关帝庙、清净寺、印度东正教(正教)遗址、九日山摩崖石刻、宗教碑刻、古渡头遗址……一处处历史古迹,迄今仍能让人清晰触摸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烙印。

迎着温润的海风,泉州人开始了荡气回肠的下南洋。泉籍华侨华人散布在世界各地,其中90%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他们为所在国和祖籍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如今,历史又一次选择了泉州。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次赋予泉州新的历史使命。在21世纪全球化的今天,泉商站上更广阔的全球化大舞台,搏击四海,演绎精彩!

与古泉州轰轰烈烈的商业大潮中,许多泉州人大展身手,经商贸易,成为富甲一方巨贾相对应,当今的泉商亦从本土、异地和海外三条战线齐头并进,光耀全球,将辉煌播撒四方。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少本土泉州人解放思想,“做梦都想当老板”。别人不敢做的,他们敢做;别人还没做的,他们先做了。没有资金就集资、合股或借贷;没有厂房就“借鸡下蛋”;没有技术就去请,去借鉴,或自己学着干;做生意亏本10万元,就再借20万元重新干……


闻名于世的晋江制鞋业    

凭借这股闯劲,1979年,26岁的许连捷在家中办起“三来一补”的劳保服装加工厂;1985年,晋江金井出现了一家名为晋江县金井劳务侨乡服装工艺厂的小企业,在此基础上,周少雄兄弟们用两三年开办了服装厂;1986年夏天,丁和木的儿子、16岁的丁世忠初中毕业,带着600双鞋,到北京闯荡,打通了最艰难的销售通道王府井……

正是这股子闯劲,成就了第一批泉州创业者,也成就了泉州民营经济日后的腾飞。

从此,泉州日渐形成发达的县域经济,每个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晋江有鞋子,石狮有服装,南安有建材,惠安有石雕,德化有陶瓷,永春有芦柑,安溪有茶叶;在这里,汇集了纺织服装、鞋业、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等25个产业集群,其中7个集群的年产值超百亿元,3个集群超千亿元;在这里,驰名商标总数“破百”,拥有安踏、361°、凤竹、利郎、七匹狼等一大批明星企业,获赞“品牌之都”的美誉。

泉州的本土企业“块头”也越来越大,2012年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增至1680家;在这里,科技创新你追我赶,截至2012年底,累计专利申请量达56620件;在这里,伴着改制上市的主旋律,企业唱响“泉州板块”的赞歌,近80家上市公司累计融资数百亿元……

时至今日,泉州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上的璀璨明珠,熠熠发光,泉州口音的“爱拼才会赢”唱响各地。泉籍商人用“孤注一掷的决心”、“三分本事七分胆”,点亮了中国商业史上的泉州辉煌。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企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新格局下,他们再次解放思想,从“敢拼”升华为“善拼”。

2008年,当全球性金融危机袭来时,商海中人们耳熟能详的《爱拼才会赢》,被泉籍商人换了歌词:会拼才会赢。而随着这一细微变化而来的,是泉商们全新的打拼方式。向管理要效益,许连捷推动引进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通过二次管理变革,打造出“历史上最好的恒安”;掌握行业话语权,施能坑历经3年完成了拉链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将浔兴拉链打造为世界知名品牌;靠技术再腾飞,丁世忠每年投入研发资金4亿元以上,使安踏创造了单单一双鞋就有47项国家级专利的神话……

与此同时,一大批泉州民营企业家和经营者同样以一种“拼”的精神,走南闯北,栉风沐雨,到全国各地经商创业。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在外经商办企业人数已经超过70万人,2003年实现的销售额达1600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泉州经济。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在泉州,一乡一品的特色非常明显。英林的服装、陈埭的鞋、磁灶的建筑陶瓷等都有成百上千的家庭作坊在生产,这些产品最初是在当地销售,但随着产量的上升,本地市场开始饱和,开始流向了泉州以外的地区,最终进入了全国各地的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泉州老乡投入到了销售环节,汇成了一支庞大的销售大军。生产和销售,是家庭作坊最早的分工。


蓬勃发展的惠安雕艺业    

随着企业的壮大,泉州企业在外省的销售网络也越来越强大。在外地经商的泉州人,在外头的生意也和家乡企业的生意一样,像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如今,泉州人随便走进国内的某个大商场,碰到讲闽南话的同乡老板,根本不用觉得奇怪。泉州的很多企业都有遍布全国的专卖网络,而企业在各省的代理商中,仍有相当部分是泉州人。很多经商的泉州人,早在20多年前就走出去了,以销售泉州产品为业。20多年前的泉州,特别是泉州农村比较穷,人多地狭,穷则思变,大批的泉州人远走他乡,20年后,他们创造了奇迹。

目前,有很多泉州商人已经在外省定居,但他们和家乡的经济关系没有变。卖泉州的产品,赚全国各地的钱,然后又把赚来的钱转回泉州,买更多的泉州产品。外省泉州商人挣得越多,他们的销售能力就越强,泉州本地人和外省泉州人之间目前已经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全国各地的泉籍企业发展到一定数量和规模时,部分泉州籍企业家尝试着联合起来,成立泉州籍“协会”或“经济促进会”,成为早期异地商会的雏形。这些商会的成立,解决单个企业在异地势单力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等难题,克服祖籍地和所在地互动交流的困难,帮助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1997年第一家异地泉籍商会——郑州泉州商会成立至今,泉州市已累计在外成立异地泉籍商会超过200家(境外10家),其中,冠以“泉州”名的异地商会60家。随着会员数量的逐步增加及一批有影响力企业的加入,商会作用日益凸现,组织管理也日趋规范,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有效推进区域合作方面,发挥桥梁和窗口作用。200多家异地泉籍商会的存在,也促进了泉州与当地的往来。


异地泉籍商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乐善好施,急公尚义”成为泉籍异地商会秉承的共同信念。据不完全统计,异地泉籍商会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全国各级省、市、县人大、政协委员的超过300人,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献计献策。

2010年以来,异地泉籍商会累计开展各类慈善捐赠活动超过百场,捐赠总额超3亿元。其中,在2013年12月份召开的世界泉籍商会会长联谊会暨东亚文化之都传承与经营高峰论坛上,发起设立“泉州当代艺术基金”,现场募集资金6010万元;2014年泉州市政协会议召开期间,来自异地商会的政协委员为泉州市政协爱心助医基金捐赠1400万元;2014年2月,全国政协委员、深圳泉州商会名誉会长李贤义、许明金等在粤泉籍乡贤发起成立泉州南音南戏发展基金,首期捐赠3000万元。


此外,迎着“海上丝绸之路”温润的海风,与“闯关东”、“走西口”齐名,中国海外迁徙史上荡气回肠的“下南洋”,也由泉州人主演。今天,600多万的泉籍华侨华人散布在世界各地,其中90%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他们为所在国和祖籍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保留着地域文化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方言古语、饮食习惯、节庆礼俗、宗教信仰、民居建筑等。

泉州华侨出国的历史悠久。泉州人自哪个朝代开始移民海外现尚无明确考证,但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泉州人走向海外。明代,出国的华侨不仅人数更多,侨居地域也更广。其中,以侨居菲律宾居多,尤其是晋江安海人。根据相关史料,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开放海禁后,晋江安海首航吕宋,“安平人乃多从而趋之,几至十家而九。去者或久客不归,间有籍居生长子女者”。

目前有600多万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

泉州的华侨众多有其原因。首先,泉州位于季风气候地带,古时候的人们就懂得利用风向(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驾驭木船出海捕捞,这为泉州人走向海外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其次,泉州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具备海洋文明的典型特征。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点和东方大海港,泉州人出洋兴贩贸迁蔚然成风。此外,历史上,泉州沿海一带地狭民稠,田不足耕。人民的生活条件艰苦,在围垦海滩向大海要粮的同时,开始沿着海路外出谋生。而东南亚地区自然条件良好,泉州人将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到当地,生活才日渐富足。这是泉州人走向海外的一大动力。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泉州人拥有的爱拼敢赢、勤劳勇敢的精神。那些勇敢无畏的先驱者扎根海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也鼓励着越来越多的泉州人走出去发展。


CBA篮球联赛在晋江举行    

这一批南洋的新移民,早过郑和下西洋,胜过马可·波罗之行,揭开了中国最早的民间“小外交”。

他们很快地融入当地社会,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推动了所在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经济行业的扩展,东南亚逐渐形成一些蜚声国际的企业集团,如新加坡华侨银行集团(南安人李光前之子李成伟为董事局执行委员会主席)、印尼黄奕聪家族(祖籍泉州罗溪)的金光集团、郑少坚(祖籍泉州永春)的首都银行集团、郑周敏(祖籍泉州晋江)的亚洲世界(国际)集团、马来西亚林梧桐家族(祖籍泉州安溪)的云顶集团等,这些企业集团都是旗下拥有数十家企业,经营多元化、实现跨国经营的大型华资企业集团。他们是泉州人的骄傲。

泉州人在南洋,如同一张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品牌名片,向海外友人展示着华人群体的朝气与活力。


海外华侨回乡投资    

如今,东南亚等地仍保留着闽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如除夕祭祖、守岁,初一“开正(春)”,元宵观灯,清明扫墓,中秋赏月等等,均与泉州本地习俗如出一辙。此外,华侨华人也将泉州本土的民间信仰带到各地。一些民俗文化,诸如敬畏祖宗、眷念亲情、怀旧恋根、爱家思乡等传统也在当地社会传承。据初步统计,海内外讲闽南语的人数超过4000万人。在新加坡,闽南话叫作“福建话”,70%—80%的新加坡人会说或会听“福建话”。在东南亚,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东亚文化之都”的美誉赐予了泉州人一个契机。溯往昔,泉州文化闪耀着“亚洲价值”的光芒;追来者,繁荣的亚洲将因泉州文化而更加辉煌。

来 源:泉州经济网 责任编辑:涂志圣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