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节搓圆与年兜跳火蜷
在泉州,一年到头有过不完的节,几乎每个岁时节令都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习俗。冬节(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特别为泉州人所重视。
说起冬节的来历,可谓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周代已有冬至日祀天礼仪。《周礼·春官》曰:“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汉代将冬至正式列为令节,成为朝野共同的节日。至南北朝则有拜父母以奉尊长,食赤小豆以辟疫邪之习俗。到了唐宋,冬至节与岁首并重,此习俗及至明清。所以闽南一带有“冬节小年兜”(闽南话把除夕叫作“年兜”)的说法。
冬至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舂米搓圆(丸),大人小孩围在一起搓“冬节圆”,同时以糯米团捏出鸡母、狗仔、小羊、小兔、金锭、银锭等各类形状,蒸熟后摆上长案桌,先敬神明祖先,而后全家人聚食。“圆”在闽南话中含有吉兆团圆、圆满、祥瑞之意。冬节圆有白、红二色,人们还会把几粒红圆粘贴在大门或廊柱上,以表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故有“冬节无倒来(回家)无祖,年兜无倒来无某(妻)”的说法。许多族居村落开祠堂祭冬,排列三牲五果、全猪全羊之类佳肴盛筵敬祭祖宗,焚香点烛,燃放鞭炮,仪式颇为隆重。
《清嘉录》称:“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节朝供品也。”冬节圆以糯米为主掺和少量粳米在水中浸泡、磨粉、晒干、筛滤,然后加水搅拌揉压,搓成一粒粒形如珍珠的小丸,放入锅中蒸煮则成。之所以还要捏制一些鸡母、狗仔、小猪、小羊、金锭、银锭之类的东西,显然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广进、勤劳致富。在农耕时代,这也许就是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最大愿望了!
冬至后,就是农历腊月的各种活动了。泉州一般商家、渔民及海陆运输者,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敬奉土地公,但一年中有两个特别的“土地公”日:农历二月初二为“头牙(第一个)”,十二月十六为“尾牙(最后一个)”。在泉州“尾牙”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泉州的企业、商户都要祭土地神和门口公,而且牲醴极丰,祈求明年生意兴隆。这一晚东家要设宴款待伙计,以酬谢犒劳一年辛劳的伙计们。闽南有句俗话说:“食头牙摸喙须(胡须),食尾牙面忧忧。”因为东家会在宴席上宣布来年是否续聘雇员。酒席中有一道菜往往是全鱼(有的地方是鸡),鱼头(或鸡头)指向在座的哪个雇员,就表示该雇员将被解雇;如果鱼头(或鸡头)指向老板自己,就表示全体雇员将被继续聘用。也有的东家手中提着酒壶,为雇员斟酒,东家为谁先斟头杯酒,就表示明年不再雇用他了。现在的“尾牙”已经逐渐演变成企业的年会,开展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活动。尾牙活动的兴盛,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泉州地区商品经济的活跃。
接下来,就有筅(掸)尘、祭灶、送神、备年货、添新衣、炊糕粿等许多准备过年的习俗要一一完成。“十二月工(“工”即时间)较贵香葱”,说的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大人们准备过年的繁杂事务要一直忙到大年夜,而小孩子可以因吃好以及放爆竹等而欢天喜地。因而古时泉州有俗话说“囝仔爱年兜,大人乱糟糟”。
“年兜”(除夕),对泉州人来说是全年祭天敬神祀祖先最重大的节日。从除夕前一天开始,家家户户皆备办丰盛菜肴,摆香案,在天井面向空中“祈年拜天”,俗谓“烧天金”。随后要在厅堂和房里的桌上插“春花”(或称“春枝”),摆上红橘、柿饼等果盒,以及硬币、红蛋、“隔年米”(也称“过年饭”)、甜粿、“九鬃芋”,供奉祖龛之前,直至大年初一。还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厅中神祇和灶君,俗称“拜岁”。“隔年米”意为“年年有余”;“九鬃芋”(一种多芽的芋头),闽南人称之为“芋囝(子)芋孙”,象征人丁兴旺、子孙满堂。除夕夜里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团圆饭)。民俗对合家吃团圆饭和“围炉”过年历来十分重视。在外的亲人也大都赶回团圆,即便远在港澳、南洋。
泉州郊区还有一项特殊的活动——跳火蜷(亦称跳火盆):吃罢团圆饭,在门外旷地摆放木炭或木柴,火堆上面放一个用干稻草、干地瓜藤扎成的圆而中空的圈子,家中的大小男子(妇女不参与“跳火蜷”)争相踩着炭火从熊熊燃烧的火圈跳过去,边跳还边念民谣,如“跳入来,年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又无虑;跳过东,五谷食袂(不)空;跳过西,钱银满厝内”等。火蜷跳后,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将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好运再从畚斗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待到篝火将熄,各家主妇即把其余烬收置火笼、火盆中,端进屋里藏于床下,俗称“添旺”、“挑金挑银”,寓意火红兴旺。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