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群艺争芳»正文

千秋功名在掌中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1-09-06

泉州人有幽默的个性、智慧的头脑,更有灵巧的双手。在泉州的戏曲舞台上,除了提线傀儡戏还盛行着另一种木偶戏,它就是布袋戏。早在唐代,中原地区就已有用指掌操弄木偶的表演形式。敦煌莫高窟中就曾发现唐代壁画《弄雏》,画着一个妇女用指掌给身边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戏,颇似泉州今天的布袋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一面宋代铜镜,背面也雕有小孩玩弄布袋木偶的图案,可见宋代掌中木偶也很流行。泉州民间开始流行布袋戏,很可能是在明代嘉靖年间,这源于泉州百姓中一则关于“功名在掌中”的典故。

据说在明嘉靖年间,泉州有位秀才梁炳麟,满腹文采却屡试不第,十分苦闷。有一天他和朋友到清源山仙公庙卜梦,仙公并不多说,只在他掌中题了5个字“功名在掌中”,梁秀才困惑不解。得知自己又一次落榜后,为了谋生只好流落街头当了说书先生。堂堂读书人街头卖艺,梁秀才实在羞于见人,于是就用布帘遮住自己的脸,自称“隔帘表古”。一日,一位提线傀儡艺人听他“讲古”,觉得这位神秘的说书人语言生动,故事感人,可就是“隔帘表古”毕竟缺乏形象感,可听不可看,甚为遗憾。于是他请出梁秀才,建议他手托偶人,一边说书一边表演,并且教会了他偶人的表演技艺。梁秀才如法炮制,果然声名远扬,观众纷至沓来,还赠给他一个“戏状元”的美名。梁炳麟高兴之余,突然想起当日占卜之事,果真应了“功名在掌中”的预言。从此,这个有趣的传说在民间广为传颂。梁炳麟因此被布袋戏艺人们尊为始祖。


梁秀才结合说书与木偶表演的“掌中戏”,为什么会叫作“布袋戏”呢?这是因为掌中戏艺人外出演戏时,常常只用一个大布袋,就可以装起所有的行头。布袋一打开,就可以开锣唱戏,因此被称作布袋戏。还有一种说法,由于制作掌中木偶时必定有布内套(俗称“人仔腹”),然后用布内套连缀上头部和四肢,外面再套戏服。表演者的手掌正是套在这个布内套中,利用布内套的拉扯、张弛,来形象地表现偶人的各种动作。在老式的掌中戏台下还有个特殊的舞台装置,即在舞台面(俗称“走马板”)底下安装一个袋装的布篷,表演者在演出前把一个个偶人伏卧在布篷上,方便人物上下场时能够顺着手势及时将木偶套入手中。掌中木偶勾绘的脸谱须上一层彩蜡,在伏卧时必须防止碰撞到硬质木板,否则会损伤偶人的面容,因此软质的布篷最为合适。由于布内套和布篷都形似布袋,久而久之,“布袋戏”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名称。最迟至清代嘉庆年间,根据《晋江县志》记载,“布袋戏”之名已在晋江流域形成,并且非常盛行。

据传,早在明末天启年间,永春地区就涌现出一个由太平村李顺父子创建的布袋戏班。而到了清代,泉州地区的布袋戏班层出不穷,最负盛名的当属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878)的晋江县东石镇潘径村李克茶所创办的“金永成”布袋戏班(也称“李家班”、“潘径布袋戏班”)。这是一个世代传承的家族戏班,素以技艺精湛闻名海内外。它的创始人李克茶拥有一双能将木偶演绎得出神入化的巧手,声名远播至福州,曾受福州官衙召请,在广珠楼戏园演出《七尺八命》一剧,轰动一时。第二代李绳煌、李绳绵,第三代李荣宗、李祖墨,乃至第四代李伯芬,都是闽南百姓所熟知的布袋戏表演艺术家。如今的“潘径布袋戏”已经传承到第五代,分成金字和黑字两班,仍是民间布袋戏剧团中的佼佼者。

由于布袋戏行装轻便,表演形式又较提线傀儡更容易操作,因此很快流行闽南各地。如今闽南地区的布袋戏,已形成以泉州为中心的南派和以漳州为中心的北派,各自发展出一套完备的音乐、剧目和表演程式。布袋戏主要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南派布袋戏保留着“鼓笛为主,唱傀儡调”的传统形式,以南曲为主要曲调,北派漳州地区的布袋戏音乐唱腔深受皮黄声腔影响。更值得一提的是,布袋戏在清代传至海峡对岸的台湾,20世纪60年代后更发展出“电视布袋戏”这一全新的形态。所谓“电视布袋戏”,即将戏台架设于电视摄影棚中,于棚内演出布袋戏。为了适应电视摄像的需要,这种布袋戏的偶人较传统木偶更为高大,面部勾绘和服装、道具更华丽,还结合了现代的声光特效。1970年,黄俊雄主演的“电视布袋戏”《云州大儒侠史艳文》在台视连演583集,造成空前轰动。随后,由其子黄强华编剧、黄文择口白的霹雳系列布袋戏开始流行。从1984年《霹雳城》起,以素还真一角为主线衍生出一系列的武侠故事,代表剧目有《霹雳金光》、《霹雳眼》、《霹雳至尊》等。因每部剧作皆有“霹雳”二字,故又有“霹雳布袋戏”之称,至今在两岸仍拥有众多观众。如今,台湾的布袋戏在演出媒介及场所已延展到有线电视、录像带、电影、光碟及多媒体。

一双手掌,一个布袋,再加上一副锣鼓,便可演绎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成就一段精彩辉煌的人生,这便是“千秋功名在掌中”的布袋戏。

来 源:泉州经济网 责任编辑:涂志圣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