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传统产业»正文

两代人的“稻香梦”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4-11-18

11月上旬,已是闽南山区晚季稻的成熟收割期,在南安市码头镇东大村,连片的稻田在秋日暖阳下稻香四溢。79岁的张联财带着儿子女儿,穿梭忙碌在稻田间,计划着每块试验田的收割顺序。1946年出生的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东大村,从年少时的饥饿记忆,到如今的水稻育种成果,他用泥腿子在这片故土踩下了深深的印记。

张联财堪称“咱厝的袁隆平”,他既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科学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面对粮食短缺的困境,张联财怀揣着“丰收梦”,立志通过改良水稻品种来提高产量,从此一生与水稻结缘。

在那个缺乏知识与资源的年代,张联财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向老农求教,靠自学成才,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育种方法。1973年,“认真3号”水稻品种的诞生,让张联财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此后,“东联”系列优质稻种相继问世,不仅提高了产量,更在口感与品质上实现了飞跃。其中,“东联早2号”被评为福建省第五届地产优质米金奖,“东联红2号”是福建省第一个育成米质达部颁一等、抗稻瘟病的红米新品种,“东联5号”自2007年以来已在全省推广种植超过200万亩……他本人也先后跻身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行列。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非常辛苦,农人都希望下一代能跳出农田。但是张联财的儿女却回到村里,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儿子张毅明、女儿张秀春不仅继承了父亲对水稻育种的热爱与执着,还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技术,致力于培育口感更佳、品质更优的水稻品种,父亲的“丰收梦”在他们的助力下向着“稻香梦”继续奔跑。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始终是安天下之本。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让更多人牢牢端住这碗饭,吃得更好更安心,这是张联财一家的“稻香梦”,也是无数人的“中国梦”。

 



收割机开始收割张联财试验田里的晚季稻(摄于2024年11月6日)。

 



张联财在稻田里察看稻穗成熟度(摄于2024年11月6日)。

 



张联财和儿子张毅明在稻田里察看水稻长势(摄于2024年11月6日)。

 



张联财和儿子张毅明、女儿张秀春在稻田里分析不同稻株的长势(摄于2024年11月6日)。

 



张联财的儿子张毅明察看刚收割的“东联红2号”稻谷(摄于2024年11月6日)。

 



个别种植量小的试验品种,采用最原始的人工脱粒方式,确保产量精准(摄于2024年11月6日)。

 



张联财用不同品种的水稻种出“丰收梦”的字样,他培育的优质稻已在福建省推广种植超200万亩(摄于2016年7月14日)。

 



张联财每年都同时试验种植数十个杂交稻品种,从中选出优良成果作为下一季的种子(摄于2016年7月14日)。

 



50多年埋头田间,只为了一粒粒大米能更加高产,更加饱满,更加美味(摄于2015年7月2日)。

 



“继续试种”。培育一个成熟的水稻品种,至少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摄于2024年8月24日)。

 



一袋袋杂交稻改良品种的种子,都是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反复种植、优选、试验得来的(摄于2015年7月2日)。

 



闽南地区气候适宜,张联财每年至少可以种植两季水稻进行试验(摄于2016年7月14日)。

 



张联财租下村里大片农户的稻田用作种植杂交水稻的试验田(摄于2024年8月24日)。

 



张联财也和袁隆平一样有个“禾下乘凉梦”,为了这个梦,试种的高杆水稻长得比他还高(摄于2015年7月2日)。

 



张联财精心呵护一株准备用来育种的高杆水稻(摄于2016年7月14日)。

 



水稻即将进入收割期,张联财每天都要到田边查看稻穗灌浆和成熟情况(摄于2016年7月14日)。

 



水稻杂交改良需要认真和坚持,张联财在这个冷板凳上一坐就是50多年(摄于2016年7月14日)。

 



张联财的儿子张毅明接过父亲的班,继续投入优质稻种的研究(摄于2024年11月6日)。

 



张联财用一生的认真和坚持,端稳了手中这碗米饭(摄于2024年11月6日)。

 



从“丰收梦”到“稻香梦”,张联财培育的多个优质稻种筑牢了粮食安全的“中国梦”(摄于2024年11月6日)。

来 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