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政策】“集建入市”唤醒农村“沉睡”土地
28日召开的全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工作2025年度第一季度专家咨询会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现场会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晋江市和德化县分别作典型经验发言。两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通过创新机制与政策,推动集体土地有效利用,形成了有益的实践模式。
晋江
完成“集建入市”88宗1019亩
晋江把“集建入市”作为盘活利用低效用地的重要抓手,共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88宗1019亩,入市总价款3.5亿元,市财政收取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5296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2.9亿元,带动产业投资27.1亿元。
晋江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结合实例作了经验分享——
晋江安海恒欣云谷产业园将9.14亩非建设用地农转用后,结合周边104亩集体建设用地整体入市,建筑面积至少增加2.8万平方米。这是晋江在全省率先探索“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农转用后入市,实现农村连片低效用地盘活改造的有益尝试。
晋江磁灶凤山石材退出改造项目通过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置换,解决二者交错分布问题,成为全省首宗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置换案例。这得益于“土地置换”的举措,即将入市政策与建设用地置换政策叠加,按照“双方自愿、凭证置换、面积相近或价值相当”的原则,优化入市地块红线,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推动成片开发。
中辉产业园原为老旧陶瓷厂,入市后对旧厂区进行改造升级,建设标准化园区,入选自然资源部“用地主体引导有效类”典型案例。这是晋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好做法,借助入市政策解决历史遗留建设用地问题,共有781亩历史遗留建设用地通过入市取得用地手续。
此外,晋江还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管理办法、收益分配、三边地农转报批等7份文件,规范入市流程;摸清底数,摸排出符合入市条件的集体建设用地9505亩;加强政策宣传,健全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德化
“集建入市”实现“零”的突破
德化县稳妥推进“集建入市”工作,实现“零”的突破,共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6宗48.21亩,其中工业5宗46.61亩、商业1宗1.6亩,成交价款共1033万元。其中,美湖镇美湖村入市地块获评2024年度全国“农地入市”程序规范顺畅类典型案例。
德化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围绕“四个三”作了分享——
构建“三个一套”:即建立一套入市工作协调机制、细化一套入市工作细则规定和科学编制一套地价体系。
聚焦“三个保障”:选准入市地块,保障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需求,侧重满足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全域旅游示范打造、矿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特色产业用地需求;保障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需求,侧重支撑保障“三黑三黄三宝”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地理标志打造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需求;保障中小微企业项目用地需求,侧重妥善解决一批陶瓷企业作坊、竹木加工作坊等落地发展和扩大再生产的实际需求。
突出“三个全面”:助推试点开展,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开展摸底调查和开展政策宣传。
围绕“三个重点”:尊重农民入市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入市与土地征收成片开发的大致平衡,突出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监管。
责任编辑:苏慧敏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