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在,根还在,思念就会在”侨商点赞“刺桐侨厝”保护利用行动

女儿高燕妮指着《“刺桐侨厝”保护利用系列专题报道》对父亲、印尼雅加达南安同乡联谊会总主席高景源说,老家的房子与报道中的侨厝是一样的规制,一样的闽南“皇宫起”古大厝。(融媒体记者黄耿煌 摄)
泉州网4月3日讯(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 孙灿芬 通讯员 洪韦阳)“这项行动为侨二代、侨三代守护住在家乡的根,让华侨华人感受到家乡一以贯之的重视关怀,也以具象化的牵挂思念,吸引我们常回来看看。”第二届“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暨泉州市内外贸高质量发展大会2日开幕。其间,一本名为《“刺桐侨厝”保护利用系列专题报道》的成果画册,让与会侨商详细了解正在大力推进的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也引发他们对家乡的动情表达。
保护“刺桐侨厝” 筑牢侨乡“根与魂”
为筑牢侨乡“根与魂”,我市自2023年起实施“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对华侨建筑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摸底调查和保护利用;2024年,出台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地方性法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泉州市住建局和泉州晚报社联合策划推出“刺桐侨厝”保护利用系列专题报道,与市级传统建筑名匠等一道,探访华侨建筑之美,关注保护利用华侨建筑的举措成效,以及侨筑新韵的多元演绎,被中国侨网、福建侨报等转载,在海内外获得广泛关注和共同重视。此次会议材料中的成果画册,就是这一系列报道的集纳呈现。
祖辈的祖宅 后辈的牵挂
“我在晋江陈埭镇涵口村大乡自然村的祖屋,已经有一两百年历史,也被修缮保护起来,开辟为侨史馆。这不仅让家乡孩子了解华侨的奋斗事迹,也让海外青年侨胞对家乡更有感情,有了更多的牵挂和自豪。”波兰福建商会理事长、波兰福建同乡会会长、波兰新达中国商品批发城董事长陈铭坤说。
中国香港统一促进总会理事、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总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加欣告诉记者,自己的叔公李昭进是菲律宾和美国的华侨工商巨子,累计捐资3400多万元支持家乡石圳村建设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作为后代亲属,我对此非常自豪。修缮、保留好老一辈侨胞的贡献、建筑,对我这样的新一代侨胞是个巨大的鼓舞,我自己也经常组织侨胞青年团回福建交流研学,以侨引侨。”
马达加斯加华商总会会长、法国福建商会会长、天球集团董事长蔡国伟同样认为,祖辈的老宅,是后辈回忆与思念的所在。泉州的做法,让新一代侨胞回乡时能看到爷爷奶奶等祖辈留下来的房子被修缮保护起来,记忆的碎片就能被拼合、叠加、唤醒起来,无论是认祖归宗,还是投资家乡,都更有驱动力。
印尼雅加达南安同乡联谊会总主席高景源对保护利用华侨建筑的重要性,有切身体会。20世纪30年代,高景源的爷爷带着兄弟们的嘱托和资金,从印尼回乡在南安码头镇宫占村高洋自然村建起一幢五开间三落双榉头双护厝的闽南古大厝。到80年代,高景源也寄钱回来修缮加固,后又在古厝倒塌的第三落建起三层新房。有古厝牵挂和新房住处,每年清明时节,家族成员都从海外回乡祭祖扫墓。族人们对家乡感情深厚,近年来仍捐资修建新高洋大桥等公益事业。高景源的女儿高燕妮作为联谊会青年组组长,多次组织带领印尼华裔青少年回乡参加“寻根之旅”夏令营、冬令营。此次大会,祖孙三代一同返乡参加。“房子在,根还在,思念就会在。”高燕妮说,保护侨厝让侨胞青年回乡参观、寻根有了实物依托,了解到祖辈的生活环境,对家乡的感情更为具体。
挖掘侨文化 讲好侨故事
为充分挖掘侨文化,讲好侨故事,近年来,泉州市委统战部、宣传部与泉州晚报社持续合作开展《番客楼里的侨心》专题报道,围绕“侨+历史建筑保护”“侨+精品游览路线”“侨+特色产业发展”等特色主题,开展重要华侨文化调查和报道工作,已推出数十期专题报道。此前,泉州市住建局还与泉州晚报社联合举办“刺桐侨厝 时光记忆”短视频创作大赛、闽南传统建筑展示中心小小讲解员征选等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共同深度挖掘建筑里的侨故事,凝聚保护共识。
责任编辑:苏慧敏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