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难隔赤子心——泉州侨文化的家国叙事与共富之路

我市中小学生在泉州侨批馆了解泉州华侨历史故事 (刘扬宇 摄)
“自南渡以来……生不得求生死不得求死。”1938年,新加坡华侨赖子实寄回家乡的侨批,道尽下南洋的艰辛,随信附上的钱款却是他对亲人最坚实的担当。这样的“信汇合一”家书,在泉州市档案馆保存了4400多份,最早可追溯至1893年,最迟到1992年,时间跨度近百年。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这句谚语道尽了泉州与海外侨胞血脉相连的深厚情缘。当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帆影渐远,明清海禁锁不住泉州人闯荡四海的脚步。“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的生存压力下,一代代泉州人“下南洋”谋生,用血汗浇筑出“十户人家九户侨”的奇观。近千万泉州籍华侨华人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量甚至超过泉州本地890余万常住人口,形成独特的“海外泉州”现象。
远渡重洋 侨批里的家国叙事
“乌篮血迹”是刻在泉州华侨基因里的乡愁密码。从明末开始,无数泉州人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书写“爱拼才会赢”的传奇。这条“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的冒险之路充满血泪。
幸存者在荒山野岭中开荒垦殖,住茅草屋、吃粗米饭,凭着毅力与智慧白手起家。他们从肩挑手扛、走街串巷起步,逐步经营起粮油店、杂货店、五金店,在异国他乡扎下根基。
故乡的亲人是游子咬牙坚持下去的信念与底气。侨批,则成为游子与故乡的血脉脐带。1948年,泉州地区侨批信局总分支机构达300家,海外批局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形成庞大网络。这些家书,既是养家糊口的生计钱,更是精神慰藉的载体。
在南安,一所乡镇中学的凉亭立柱上刻着楹联:“左盼明心敦品励行为报国,右揽犀月勤学苦练以争光。”这是著名爱国华侨李光前1943年在家乡创办国光中学时立下的誓言。当时他典卖家当筹资建校,只因坚信“战时更需要教育”。
一纸侨批穿越惊涛骇浪,承载着银信与乡愁,在闽南红砖厝与南洋骑楼之间架起跨越时空的亲情之桥,更承载着泉州人向海谋生的集体记忆。
凝固乡愁 侨厝的前世与活化新生
事业有成的华侨,将财富带回家乡“起大厝”,改善亲人居住环境,光耀门楣。这些建筑承载着华侨对亲人和故土的责任,盛满了他们的乡愁和爱国情怀。
红砖古厝燕尾脊,雕梁画栋滴水兽——在“十户人家九户侨”的泉州,逾百座侨厝如散落乡野的史诗,凝固着下南洋的沧桑与荣光。
龙苍庄合发大厝门楣上的“饮水思源”道尽游子心迹;东昇楼顶金星迎朝阳,“东方红”门券刻下赤子对故土的炽热祝福;梧林朝东楼未竟的电梯井,与五层厝斑驳的钢筋,无声诉说着抗战烽火中侨胞毁家纾难的慷慨。这些由血汗银信垒砌的建筑,既是闽南匠艺与南洋风格的熔铸,更是家国情怀的物化丰碑,一砖一石皆烙印着“乌篮血迹”的根系追寻。
而今,凝固的乡愁在活化中奔涌新生。晋江梧林从荒草丛生的“空心村”蜕变为4A级景区,侨厝群化身“南洋华侨博物馆”:娘惹裙裳翩跹于古厝廊下,南洋咖啡香漫过百年骑楼,青年创客的咖啡馆,让爷爷的乡愁沉淀为拿铁里的温度。
台商区龙苍社区以“修旧如旧”的匠心唤醒40余栋番客楼,细铁楼成乡愁记忆馆,德钦楼飘出稻田咖啡香;鲤城区王宫老街斥资3.5亿元打造侨批文化地标,船楼奇园重现“邮政之父”王世碑的银信传奇。
当侨厝从家族记忆升维成文旅IP、研学课堂与非遗传习所,一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侨魂复兴运动正让古建筑在业态流转中重获呼吸,让侨乡文脉在新时代的烟火气里生生不息。
双向奔赴 侨力推动共富实践
华侨对家乡泉州的回馈远不止于建筑。从改革开放至今,泉州市累计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捐资额超150亿元,几乎占全省接受捐赠总额的一半。这些资金注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几乎每个泉州人的成长都与侨捐息息相关。
老一辈华侨以寸草春晖之心,铸就家乡发展之基。印尼侨领黄奕聪,少时远渡南洋,终成“纸业大王”,却将14亿元慈善心血倾注故土:捐建奕聪学园、铺就金光大道,更以“勤劳、诚实、善予、合作”为校训,滋养代代学子。
昔日,华侨们省吃俭用寄侨汇,筑校舍、修医馆、通电网;今朝,侨资如活水,涌向扶贫、救灾、科研,绘就民生暖色。
华侨精神与“晋江经验”交融,催生出泉州这片民营经济沃土。“台商二代”吴妘蓁家族扎根泉州二十余载,从一颗贡丸起步,终成行业龙头,让“家味”飘向世界。阿根廷归侨周永伟携七匹狼集团从服装小厂崛起为跨国企业,更凝聚侨商联合会力量,推动泉企“拼”向全球。
泉侨以“双向奔赴”诠释共富真谛:近千万游子是散落五洲的星火,而今归航的智慧与资本,更让“侨力润泽”化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
共促大同 泉州侨文化的时代使命
从闽台对渡文化节激扬的海水,到全球闽南少儿春晚的稚嫩乡音,泉州深谙:乡音未改处,即是心灵的原乡。泉州,正以千年积淀的侨文化为纽带,擘画“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宏伟蓝图,肩负起时代重任。
以“8+N”实施路径为经纬,泉州正织就一幅联结全球闽南人、厚植家国认同的壮丽画卷——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工作专班如强劲引擎,驱动机制运转;闽南文化专家库深研“乡土的密码”,梳理文化基因图谱,为侨胞台胞寻根谒祖提供清晰的脉络指引。
实践早已展开:《闽南》期刊,一百余期乡音萦回,让乡愁文字化为无界的文化桥梁;举办十余载的“世界闽南文化节”,则使异域他乡的乡音俚语再度化为故土深情的回响。而即将崛起的闽南文化博览园、焕新的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等,更将构建起承载共同记忆的精神殿堂,“侨厝”所凝聚的营造智慧也在系统保护传承中,成为游子心中永恒的血脉之根。
以文化之柔力,穿行于“侨”“台”之间,泉州正将闽南文化中浸透的家国情怀,化为感召侨胞同心筑梦、两岸人心相通的磅礴伟力,铺就一条消弭隔阂、促进统一的和平通途。这正是泉州侨文化于斯盛世的光荣使命——侨力联心,文化铸魂,万涓归海,共望大同。
侨批泛黄,侨厝无言。当“过番谋生”的悲壮化作“爱拼要共赢”的时代强音,当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蓝图铺展,泉州侨文化这条穿越时空的血脉纽带,正将散落五洲的赤子之心与古老故土紧紧相系。番客楼门楣上镌刻的“饮水思源”,不仅是华侨精神的永恒注脚,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灯塔。
责任编辑:苏慧敏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