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合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泉州实施“千万工程”情况专题询问纪实

晋江九十九溪拓展区风景如画 (资料图)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
近年来,泉州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目前尚存在哪些问题?8月26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围绕泉州实施“千万工程”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靶向监督
确保问到“点子上”
询问能否达到效果,抓住问题的症结至关重要。
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泉港、南安、惠安等地,就泉州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并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泉州实施“千万工程”情况、取得成效以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泉州全面推进‘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城乡融合发展态势良好,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表示,尽管成绩斐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城乡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支撑、要素资源保障等方面仍有不足。在前期深入调研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还广泛征集市人大代表、乡村民众的意见建议,并将征集到的问题、建议归纳汇总,最终筛选出10个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专题询问的提出问题。
找准切口
聚焦问题谋良策
“目前泉州部分偏远乡村存在医联体资源下沉不充分、基层卫生院诊疗能力不足等问题,将采取哪些措施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如何提高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怎样破解农村建筑风貌管控难题?”……专题询问现场,常委会组成人员精准发问,相关部门诚恳作答,在一问一答间,问出社会关注,答出干货实招。
聚焦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韩卫华瞄准乡村特色产业发问:“请问市农业农村局,如何探索泉州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乡村产业发展?”
“近年来,泉州立足山海资源禀赋,围绕‘4222’工程实施,在整合资源、培育主体、升级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泉州以园区化集聚产业要素,累计创建国家级产业园3个、省级4个、市级20个,推动安溪铁观音、永春芦柑等特色产业向园区集聚;以规模化夯实产业基础,推进“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培育全国农业产业强镇9个、省级4个、市级22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7个、市级以上专业村270个;以集约化提升产业效益,通过政策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支持规模化经营,全市茶叶、蔬果菌、水产、畜禽四大产业全产业链年产值均超百亿元,其中涉茶产业总产值达460多亿元。
下一步,将聚焦产业升级与效益提升,持续深化“三化”路径,推动农业现代化再上新台阶。一方面,按“一县一园”“一业一园”整合提升省、市、县三级产业园,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推动园区内加工、物流、休闲农业等业态融合。另一方面,依托镇域主导产业,建设40个以上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培育300个以上“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再者,实施农业倍增计划,重点扶持发展茶叶、禽蛋及制品、食用菌、林竹产品等12条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力争至2027年底全市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2000亿元。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
202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开展城乡融合试点。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首批9个试点名单,泉州南安、德化列入其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卫红围绕试点工作向市发改委发问:“推进试点工作有哪些具体举措?争取在哪些领域取得新突破?”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动试点工作上,市发改委一方面明确试点县(市)的共性任务,城乡空间布局方面,南安推动“一市三城”空间格局,德化强化“一主两副”空间格局;产业发展方面,立足资源禀赋,南安以石材产业、水暖厨卫为主,德化以陶瓷产业为主,着力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和富民产业发展;优化城乡融合治理方面,探索强县扩权、经济发达镇改革、乡镇片区联建、跨村联建。比如,南安市探索设立官桥、水头、石井三镇片区联合党委;德化县拓展“跨村、村社、村企、村政联建”四联工作机制。
另一方面,结合试点县(市)自身实际,协同制定特色任务,其中,南安市以“县域副中心”为主题,探索推动特大镇扩权赋能,开展小城市建设,打造县域重要增长极。德化县以“大城关、片区联建”的强县城型为主题,进一步增强乡镇与中心城区、乡镇与乡镇之间跨镇协同。
聚焦全域土地综合治理——
泉州自2022年9月成为全国首批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以来,通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蒋碧辉向市资源规划局提问,下一步如何有效巩固和扩大既有成果,更好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治理效能?
“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我们深入开展低效农用地综合整治盘活,在农业空间整治、产业用地供给、资金要素保障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切入点,晋江市和德化县两地试点共完成入市项目94宗、面积1067.21亩,土地出让金额3.57亿元,村集体增收3亿元,带动产业投资规模超28亿元,试点工作成效位居全省前列。下一步,将通过实施一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优化实施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积极探索,创新和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林耕置换”等试点政策实践,大力开展“百千万亩方”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多点发力盘活土地资源,提升农村土地价值;用好用足政策性资金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项目融资和落地实施,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聚焦农村客运服务和农村物流效能——
农村路网是串联城乡、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针对目前泉州部分偏远村庄存在乡村道路等级低、错车道不足,影响农产品运输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庄天怀向市交通运输局发问,如何在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同时,同步提升农村客运服务和农村物流效能?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目前农村公路存在的问题,泉州正组织开展新一轮农村公路路网规划工作,预计全市农村公路规划规模将提升至2万公里以上,新增农村公路规划里程2000公里以上,逐步实现镇镇通干线、建制村通双车道、自然村通硬化路。
同时,持续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加快构建农村客货邮融合长远发展骨架。在客货邮融合服务体系建制村全覆盖基础上,升级全市828个客货邮融合村级服务点设施设备,因地制宜完善服务功能;推动农村客货运车辆更新,打造136条重点客货邮融合线路,确保货物精准快速送达。下一步,将探索“客货邮+电商+农业”产业赋能模式,拓展“中邮E通”等使用范围,推进农村客运、快递物流信息全程可追溯,实现农村客运物流提质增效。
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
“泉州农文旅资源丰富,但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乡村旅游存在产品同质化、产业链短等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杨永裕就此发问,“请问市文旅局,将通过哪些措施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在跨界融合、文化赋能、差异化IP培育、示范项目建设等下功夫,突出抓好“五个一”工作:一是实施一个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全市乡村旅游结构优化、品质升级。二是打造一批有流量的示范项目,重点推进晋江九十九溪、南安五里大盈溪、永春十里桃源・卿园等项目建设和19个乡村A级景区提档升级。三是推出一系列多元精品线路,策划推出涵盖休闲康养、亲子研学、文化探秘、美食品鉴等兼具观赏性、体验性与文化性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四是培育一个“泉乡好货”IP,依托“一部手机游泉州”数智平台,线上开设“泉乡好货”展销馆,线下开展“泉乡好货”展销季,整合推荐优质农特产品及优惠信息,借助平台和文旅热度推广销售。五是实施一系列针对性营销策略,打造“四季泉州”文旅时令营销,持续举办泉州开春、开渔、开茶以及滨海时尚、山地生态五大文旅消费季活动,以“非遗+”“明星达人+”“OTA平台+”等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
此外,其他常委会委员还聚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建筑风貌管控、农村饮水安全、基层医疗服务等方面相继提问。市生态环境局、住建局、水利局、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一一应询。
跟踪督办
同题共答求实效
专题询问的关键在于“以问促改”,通过“问”精准把脉、群策群力、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市政府领导现场表态,将坚决贯彻好市委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制定整改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抓好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整改落实,以实际行动完成好“法定作业”,推动“千万工程”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最后,会议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从“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对标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部署,以走在前列的精神状态和干在实处的工作姿态,全力以赴把推进泉州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抓实“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聚力打造“县强、镇兴、村富”的城乡融合发展泉州样板。要强化整改狠抓落实,做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切实把专题询问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
责任编辑:苏慧敏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