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一座城市 古城散步地图 泉州慢调时光
秋意未尽,冬意初临,当下的闽南最宜散步。没有了夏日的燥热,天光温柔,惠风和畅,正是走出家门,与一座城市慢慢对话的好时节。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慢下来,用脚步丈量一座城市,更能读懂城市的魅力,触摸生活本真的温度。
而泉州这座浸润着千年烟火的古城,恰是很适合散步漫游的理想之地。在古城小巷,可邂逅人文历史与市井烟火;在侨乡风情路线,能解码跨越山海的南洋旧梦;在城市公园闲步,又能收获秋冬的松弛与自在。无论是漫无目的的漫游者、渴望深度体验的游客,还是寻求宁静的市民,都能在行走之间,遇见泉州的独特韵味,走向心中的“好所在”。
古巷闲步 在青石板上遇见岁月印记
路线推荐:象峰巷—古榕巷—旧馆驿—承天巷—花巷—金鱼巷
对漫无目的的闲逛者而言,泉州古城里的小巷本身就是宝藏。无需刻意规划,只需循着青石板路漫步,便能在转角与历史印记、文艺气息和市井烟火不期而遇。
在游人如织的西街旁,象峰巷静隐于开元寺紫云屏后。漫步巷中,抬眼便能望见巍然耸立的千年古塔,这里被许多网友称为“打卡东塔的隐藏机位”。巷内既有20世纪西式装饰风格的朝旭楼,也留存着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留从效在泉州冶铁的遗址“铁炉庙”。人文底蕴深厚,年轻业态也正勃兴。沿巷而行,不出几步便能遇见咖啡店、民宿与地道小吃。一家仅数十平方米的小书店芥子书屋,更是文艺青年钟爱的落脚处。“除了能淘到不少关于泉州的本土文化书籍,还能发现很多有趣的文创产品。”来自宁波的游客李女士表示,“这里有种特别的吸引力。”
缓步踏入古榕巷,犹如一场古巷寻宝。巷内不仅有泉州22处世遗点之一的南外宗正司遗址,还藏着不少饶有趣味的民俗遗存。在龚宅转角处,一尊嵌于墙内的观音石雕静坐莲台,尽管岁月斑驳,法相仍栩栩如生,为寻常巷陌平添几分庄严。泉州古城素来遍布石敢当,古榕巷内还有一尊“藏”在墙内的石敢当,半身微露,仿佛探出小脑袋,模样俏皮可爱,相当别致。
同样值得用脚步细细探寻的还有旧馆驿。这条全长不过二百七十米的小巷,素有“十步一名人”之说,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清举人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嘉庆进士杨滨海等多位名人的故居,清末状元吴鲁的读书处亦隐于其间。整条巷陌仍保留着传统建筑肌理,夯土墙、出砖入石、木雕与石雕等闽南传统建筑工艺随处可见,行走其间,不仅与名人并肩,也能在砖石纹样中读懂闽南建筑之美。

承天巷内色彩明丽的“爱心分享座”(黄珊 摄)
赤子空间门口的三五竹椅、缝纫店门口创意十足的“补衣贴”、五十弦艺术岛明丽又暖心的“爱心分享座”……来到承天巷,这条被网友誉为泉州“最具文艺气质的街巷”,生活的诗意悄然萌芽,书店、咖啡馆、茶馆与展览空间林立,这份诗意与烟火相融的气息,吸引了无数青年前来漫步打卡,感受生活与艺术交织的韵味。
相比起来,花巷和金鱼巷则名声在外,更是小巷漫步不可错过的好去处。花巷是被色彩浸润的街巷。秋末初冬,三角梅依然热烈,在街边建筑的门楣、窗台与墙头绽出一片玫红。巷内的罗新照相馆,橱窗里贴满黑白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一代代泉州人的生活片段;泉州工艺美术合作社的苏式主体建筑修旧如旧,明黄色基调彰显年代感,成为新晋打卡地标;天主教堂的粉红色外墙流露着浪漫气息,随手一拍皆是清新景致。而金鱼巷则显得有滋有味,它是古早味的聚集地,颗颗饱满的金凤元宵圆、酸爽开胃的菜头酸、清甜润口的甘蔗汁,吸引着无数食客专程到访;夜幕降临,巷内南音阁前渐渐坐满了人,千年雅乐悠扬回荡,为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小巷注入婉转深情的闽南韵味。
侨乡漫游 在骑楼下探寻南洋情调
路线推荐:华侨新村—中山路骑楼—泉州侨批馆—泉州侨乡商品街
多数游客对泉州的印象,往往停留在“世遗打卡”与山海相拥的城市风貌上。不过,这座古城还有一张鲜明的标签——“侨乡”,泉州的街头巷尾也带着南洋旧梦的深深印记,不妨放慢脚步,用悠闲的脚步深度探寻。

华侨新村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南洋情调(泉州晚报资料图)
华侨新村,被老泉州人亲切地称为当年的“第一大宅”,是中国首个归侨别墅区,也是泉州侨乡文化的生动印记。一幢幢红砖别墅呈井字形整齐排布,门牌以“几排几号”简洁标注,闽南传统的红砖白石与绿树繁花相映成趣,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南洋情调,漫步其间,昔日大宅风范犹在眼前。近几年,私房菜、咖啡馆、工作室、民宿纷纷入驻,为老别墅区添了新生机。那些由旧宅改造的咖啡馆,庭院里常有人闲坐轻谈,墙头盛放的三角梅仿佛将咖啡香气携至巷间,在这里漫步穿行,身心惬意。

中山路骑楼的窗户独具韵味(丁宇涵 摄)
在泉州散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是绕不开的核心,它既是古城的中轴线,更有承载泉州“下南洋”集体记忆的骑楼长廊。20世纪20年代,归国侨胞将东南亚盛行的“五脚基”骑楼形式带回故乡,与闽南传统的红砖、窗花巧妙融合,形成了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具特色的骑楼建筑群之一。在这里散步,不仅能避开骤雨与午后骄阳,目光所及更尽是惊喜。抬头可见檐下造型各异的“滴水兽”,墙面装饰着用碎瓷、玻璃甚至贝壳拼贴而成的“剪瓷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上海理发厅”“罗克照相馆”等老字号招牌悬挂,带有旧时光的印记;骑楼的窗户也颇具韵味,两到三个分离式窗体由精美柱体隔开,同款窗体交错排布,在漫步的视线里形成独有的韵律感。

由陈光纯故居改造而成的泉州侨批馆,也成了网红打卡地。(泉州晚报资料图)
在中山中路345-1号拐入小巷,著名泉州籍华侨陈光纯先生的故居便静伫于此。这栋三层高的红色清水砖洋楼,以半圆拱柱造型的大门和端庄外观,成为泉州早期番仔楼的典型代表,如今作为泉州侨批馆向公众开放。这里不仅可以领略百年侨宅的建筑风貌,更能走进几代侨胞的集体记忆里,感受侨批文化。馆内展厅以“百年沧桑话侨批”“海丝见证侨批路”“世界记忆在泉州”为主线,通过一封封泛黄的侨批、一张张珍贵照片,以及生动表现侨批收寄流程的小动画,展现南洋侨胞“批一封,银几元”的艰辛创业与赤子情深。在这里,不止于参观建筑,更是在走读泉州的南洋旧梦。
对于晃悠时爱举着手机或相机“扫街”的人来说,复古氛围拉满的侨乡商品街,是不容错过的好去处。作为泉州侨乡文化的鲜活缩影,这条街区始建于1986年,曾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商业中心,服装、化妆品、小家电等业态一度繁盛。踏入这里的瞬间,仿佛穿越到旧时光里:红色地砖、瓦片与栏杆立柱相映成趣,陈旧的广告牌透着年代感,中西合璧的骑楼搭配木质双层回廊式结构,勾勒出独有的怀旧氛围,也令它成为影视取景热门地。近日,迪丽热巴新剧《虽然不能同时拥有一切》开机后便在此取景;此前《春色寄情人》《远征》《嘉年华》等影视佳作也在这里拍摄,引不少粉丝追逐而至。如今,这条昔日以修手机、买配件为人熟知的商品街,新开了一家家咖啡店。逛累了可以在这里点上一杯咖啡,坐在窗边,看光影流转,旧梦与新潮在此交汇。
公园歇脚 在家门口游园赏景
路线推荐:古榕巷街心公园—磐云石头艺术公园—释雅山公园—小山丛竹公园—芳草园
对于生活在泉州的都市人而言,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小公园虽不大,却充满温度。它们是快节奏生活中的缓冲带,一次散步,就能在放空与赏景中找回松弛感。

古榕巷口袋公园(泉州晚报资料图)
从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开启散步,出门即入园,轻松体验“20分钟公园效应”的惬意。古榕巷街心公园便是这样一处“小而美”的空间。用红砖、石头堆砌出来的围墙,古朴有致,石板搭配鹅卵石的环形步道,将整个园区串联起来,并把闽南常见的旧砖、旧米缸、窗花、井圈等与绿植相搭配,营造出既熟悉又新鲜的空间叙事。每到傍晚,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玩耍,老人们在树荫下聊天纳凉,生活的温度在散步途中不经意流淌。

磐云石头艺术公园将原生巨石“搬”进了都市中心(林劲峰 摄)
转至车水马龙的泉秀街与成洲路交叉口,另一处风格迥然的磐云石头艺术公园将约200块来自泉州深山的原生巨石“搬”进了都市中心。这些石头数量多、块头大,每块都保持着最原始的形态,或如春笋破土,或似拱门凌空,还有的结合钢管堆叠成各种形状,成就一幅极具冲击力的大地艺术画卷。它既是新晋的拍照打卡地,也为散步途中的城市视野注入鲜明的视觉冲击。
背靠热闹的温陵路,释雅山公园自有一方清幽。这里曾是施琅将军的故居,如今化为一座古典园林风格的市民公园,成为附近居民散步、静坐、与自然对话的理想去处。松关阁、桂蕊飘香、竹径通幽……步入园内,每一处景致都充满了诗意与故事,而那株施琅将军亲手种植的白玉兰与百年古榕,更是为公园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市民黄颖告诉记者,她特别享受在释雅山公园散步的时光。“这里人不多,我喜欢找个石阶或草地随意坐下,看看猫,发发呆。”她表示,这里也是猫的乐园,草丛里、长椅边、石阶旁,时常能遇见它们慵懒的身影,有一次她甚至同时遇见了六只。散步于此,也与生活的柔软相遇。

泉州市区芳草园广场,美丽异木棉盛放,成为街头一道美丽风景线。(陈起拓 摄)
若想感受更丰富的秋冬色彩,不妨前往小山丛竹与芳草园。这是近距离、沉浸式拥抱秋冬繁花的好地方。小山丛竹公园是泉州旧八景之一的园林,既藏着朱熹讲学的文脉,也留着弘一法师圆寂的晚晴室。诚正堂边,几棵栾树枝繁叶茂,黄的花、红的果层层叠叠,风一吹便簌簌落在地上,星星点点很是浪漫。逛累了,可到书院图书室小坐片刻,或于过化亭歇脚。秋冬之际的芳草园是另一番明媚。两排异木棉正热烈盛放,粉色花朵层叠如霞,在阳光下格外绚烂。漫步其间,仿佛踏入粉色童话世界,花香萦绕,每一步都踩着秋冬的浪漫,让松弛感在行走中慢慢沉淀。
责任编辑:苏慧敏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