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忠:中国经济的创新差距到底在哪里?
“我们缺少创造,首先是因为我们缺少创造激情,我们创造时有太多的短期功利性目的。” 孟宪忠说,现在很多人乃至社会,都只在意外在财富的刺激,“这会引偏创新的方向。创新需要有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我们从中学就开始高考文理分科,哪来的综合知识?哪来的交叉视角?哪来的创新能力?”
在总结了众多科学家、艺术家创新主体和创新成功的经验后,孟宪忠发现他们都具有如下七种思维方式,即开放的思维、前瞻的思维、批判的思维、辩证的思维、系统的思维、形象的思维、实践的思维,“我们的思维是封闭、内敛、保守、沉静的思维,是典型的‘隧道思维’,所以改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是更坚决的任务。”孟宪忠直言,扼杀创新最好的办法就是领导先发言,“我们任何一个会议上,几乎都是领导先发言,领导先发言以后,你们谁还敢发言?”
“打开电视机,我们所有的电视都在翻拍,所有的导演都在穿越,而且都是穿越到过去。”孟宪忠称,虽然电影和电视剧只是一个文化现象,但在很多时候,却代表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关注的问题。他举了个例子,全国有2900个主题公园,当然现在90%破产了,但是统计结果显示,这些乐园中有742个三国城、水浒城、唐城、宋城、清明上河图、西游记宫和哪吒宫,基本上没有一个面向未来的主题公园。
走出误区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创新
孟宪忠认为,误区比差距离目标更远,应该研究在创新方面的不足,更应该认识失误,认识政府失灵(如政府负激励)、制度失灵、政策失灵等带给创新的损害,“有时不干扰就是最大的支持”,他提倡切中要害的问题研究,要想促进创新,很重要的研究是有哪些误区。
“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变,在新经济背景下难道我们的创新方式不要转型吗?”孟宪忠说,“各国的创新实践都说明,在促进创新方面,有时文化比技术、制度更重要,一个国家要有创新的愿景,有形成鼓励自由、个性、包容的创新文化。”
孟宪忠认为,中国要想真正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先不要说有多么好的政策,首先要反思、研究我们的教育、文化、科技、经济、人才,各种制度安排、政策设计是怎样一方面诱发出那么多伪创新,一方面又扼杀了多少真创新。“我们的专利申请和批准的数量在急剧增长,这是好事。但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说,中国华丽专利数量的背后是质量不足,因为我们一多半都是实用新型,这些实用新型有两个问题,一是保护期短,一是在许多国家基本上不太使用我们这些实用新型。所以更应重视创新的质量。”
孟宪忠举例说,原来喝水拿一个茶杯托,叫茶杯托,专利局批准了专利;喝水时没有茶杯托,而是用一个杯子托住,专利局也批准了专利,叫“杯托杯”专利,“要是这些都被列入逐年增长的专利数量,并展开成就宣传,我们就该反省一下这离我们想要的创新会不会越走越远?”
“方式决定水平,我们必须重新思索创新的方式,重新确立创新的方式。”孟宪忠建议,国家应该为创新建立新的基础设施,而这些不是“运动式创新”,比如大造创新园、创新中心,而是建立在智慧和具有共同愿景的人们互动关系上的充满活力的信息平台。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