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石获引各界关注 泉州政协委员拟提案保护研究
崇武海边发现的“石获”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陈小阳 摄)
【核心提示】
建造于明朝的惠安崇武峰后“石获”,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本报于2014年12月23日5版、24日7版、25日5版、26日7版、27日3版及2015年1月2日4版,连续刊发6篇文章,大篇幅报道崇武“石获”,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对“石获”进行调查研究。
近日,泉州市政协委员陈笃恒、郭培明正在收集相关资料,他们计划在今年的泉州市“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将“石获”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相关研究和规划。□记者廖培煌 黄枫 实习生彭坚林
建造时间久远 意义非凡
“在泉州发现‘石获’遗址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泉州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泉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陈笃恒告诉记者,本报关于崇武“石获”的系列报道,引发他的兴趣。他说,崇武“石获”的建造时间远比澎湖岛、台湾地区的早,价值和意义非凡。
“现代很多捕鱼方式,不管大鱼、小鱼全部都捕捞上来,形成过度捕捞。”陈笃恒说,500多年前科学、捕捞技术不发达,先人能够利用潮汐规律,建造“石获”来捕鱼,可见古人非常有智慧。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既不会破坏环境,也不会过度捕捞。
不少史料记载,崇武发现的“石获”遗址或为迄今国内发现年限最早的。就此,陈笃恒认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的建筑风格、捕鱼方式、生产工具等等,通过海上丝路传播到各地,很多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
两岸文化交流最好见证
泉州市政协委员、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郭培明在往年的市“两会”中,提过不少关于泉州文化传承保护的提案。在今年的市“两会”上,他考虑联合陈笃恒等政协委员,将加强崇武“石获”保护写进提案中。
谈到崇武“石获”发现的价值所在,郭培明表示,泉州在当选“东亚文化之都”之前,已因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闻名于世,文化昌盛,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底蕴。至今500多年的“石获”的发现,无疑见证了泉州先民耕种海洋乃至利用海洋、开辟海上贸易的历史。
“石获有遗址存在,有技艺传播,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统一体。”郭培明说,更难得的是,“石获”技艺传到台湾地区后,对开发台湾产生不小的贡献,它亦是两岸文化交流、生产技术传承的最好见证。
申报文保单位 妥善保护
陈笃恒、郭培明都认为,“石获”具有相当的保护价值,建议相关部门加以保护,进行适当的旅游规划。
“泉州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然而文物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会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而缩减,这就需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关注泉州文物保护事业。”郭培明建议,对于崇武“石获”这样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尽早、妥善地保护。
郭培明认为,“石获”遗址具有研究价值,应该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在保护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开发,比如,同周边的景点,同崇武古城的一些景点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系列景点,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把保护、开发、建设三点联系起来,相信对当地的旅游业会有很大促进。
陈笃恒也表示,他正在收集相关资料,届时将把保护、研究崇武“石获”写进提案,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