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青山兼得 福建泉州实现工业生态两领先
素有“民营经济乐园”美誉的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6年领跑福建,但对生态的珍视和呵护,却从未有一刻懈怠。自2003年2月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以来,泉州前后4任市委书记、5任市长都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励精图治,一任接着一任干。”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明确表态,泉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2010年以来,泉州环保投入累计达650亿元人民币,约占GDP比重4%,先后被评为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获全省“三连冠”。
2014年12月29日,泉州市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组考评,成为福建省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的设区市。在此之前,泉州也是第一个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的城市。
“泉州是工业大市、人口大市,却是资源小市。”黄少萍介绍说,泉州2014年GDP达5733.36亿元、工业产值超万亿元、人口达836万,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以上,但水资源只占全省8%,人均耕地还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六成。
“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而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黄少萍说,长期以来,泉州都把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最大的生态,坚持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并举,打造生态与产业统筹发展的“泉州模式”。
为此,泉州做到了“三个坚持”: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坚持把绿色人居作为最亮丽的城市名片;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泉州市长郑新聪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泉州就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做到生态环保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并从三个方面着手实施:注重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注重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水环境整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注重珍惜生态资源,保护森林绿化、水资源、生态功能区等。
当前,泉州正面临着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时期。郑新聪谈到,泉州实体经济、民营经济要加快转型升级、“二次创业”,须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把低碳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生产方式转变中,把循环发展理念融入产业链和园区提升中。
他认为,“构建舒适、优美、和谐宜居的城乡环境,也是泉州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题中应有之义。一要在中心城市凸显‘绿之城’、‘人之城’,注重实施自然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和环泉州湾绿道规划;二要在县域大城关、重点小城镇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提升各县域城关的景观绿化水平,以及重点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三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体现生态特色,做好村庄卫生保洁、环境整治工作,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向更高的标准发展。”
如今,生态已成为泉州的一张崭新“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黄少萍表示,“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契机,泉州正全力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在通往幸福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步履坚定。”(记者 孙虹 曾福志)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