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由跑龙套“+”成主角




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移动终端”等成为时代热词的当下,站在“互联网+”风口浪尖的泉州企业,该如何创新商业模式,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转型升级中占据有利市场位置?本期嘉宾与您共同探讨。
□本期主持:黄文珍
“互联网+” 说白了就是跨界
主持人:如今,“互联网+”行动计划已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代表,“互联网+”的内涵可以包括哪些?
洪国彬:“互联网+”的意思是叠加,是与别的行业、产业或者其他服务的一种叠加。泉州的传统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供应链倾斜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中,生产性要素环节已比较成熟。与此同时,竞争更趋白热化,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就要考虑与别的行业或产业叠加,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跨界。
朱亮:在传统零售业的价值链条上,生产者需要经由1至n个批发商,再到零售商,最终来到消费者身边。而在互联网之下,所有的中间环节将逐渐被消解掉,经销商群体被边缘化,所有线上电子商务对线下门店展开宣战。如果说,五年前互联网还只是“跑龙套”,那么现在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主角”。
“互联网+”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挖掘移动互联终端市场
主持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拥有较为扎实基础的泉州传统产业如何搭乘互联网的东风,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呢?
朱亮:从1956年到2005年,超过1500家大型购物商场在美国拔地而起。自2006年开始,美国境内只有倒闭记录,再无新开张的购物中心。2013年美国的网络购物数量增长了14%,而全国整体的零售业销售量只增长了3%,这也是我们当下正在逐渐经历的发展趋势。标准化有形产品的门店将被互联网彻底冲击,线上线下同价,门店销售职能的战略性意义全面下降;地段意义下降,甚至商业地产价格也会受到抑制。
刘学臣:在互联网承载工具的运用上,线下传统产业已经进入竞争白热化的红海阶段,被人们称为蓝海市场的电商实际上也已逐渐转为红海。有数据显示,在淘宝网90%以上的中小企业不赚钱,只有5%至10%企业盈利,原因在于眼球是互联网的边际效应。以轴承为例,中国拥有2万家轴承企业,在淘宝网上,因为店家太多,眼睛根本看不过来,正常人能够浏览上百家已经很多了。当前电商正逐步进入2.0时代,电商1.0时代是以卖家为中心的产品展示平台,比如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而电商2.0时代是以买家为中心的产品交易平台。
智能移动终端将成为电商2.0的重要载体,比如,滴滴打车就是电商2.0的雏形,它是根据乘客的需求,让司机接单,最终完成交易。智能移动终端是介于红海与蓝海之间的蓝冰市场,它的出现让企业管理移动起来,为企业精准生产提供可能。它更加便捷地实现了信息快速采集,并通过手机展示图表,传送到云端进行数据挖掘,最终运用大数据做出动态决策。
打破产品信息不对称
主持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运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您怎么看待这一观点?泉州传统制造业如何与互联网嫁接?
洪国彬:泉州传统产业在运用“互联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产业之间或者行业之间必须具备可叠加性;其次,它的边际成本应该为零;最后,它具有可传播性。简单地说,就是企业为了能在市场上有更好的表现,更具竞争力,必须把相关行业做一个整合,把整个链条做得更好,以强化市场的竞争力。
朱亮:要让互联网从工具变成企业经营管理的思维方式。传统企业生产的其实不叫“商品”,而叫“库存”,产品不论在生产商仓库、经销商仓库还是零售商仓库,都是以“库存”的形式存在,只有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库存”才消失。在产品过剩年代,互联网思维必将颠覆传统的生产模式。传统的生产模式是企业先拥有某种技术,然后生产产品;而互联网思维恰恰相反,企业先寻找客户需要什么,再运用技术、技艺组织生产,是典型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突破口,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信息不对称,渠道成本高,与客户无连接的市场;二、刚性“小”需求的市场;三、大量被客户忽视的市场。例如,朗法博是一家生产环保粉末涂装的企业。尽管生产的产品不含甲醛,甚至运用在家具上能够锁住木板所含甲醛,环保价值极高,但在向家具厂商推销时遭遇冷落。原因在于产品比其他环保涂料价格高15%至20%,且市场反应无法预测。但是运用互联网思维之后,情况发生逆转。朗法博转向产业链的最下游,即针对环保材质需求高的有孩子的家庭,组建家具设计团队,运用自己的涂料设计全套家具,根据儿童的特点,在家具造型、安全性上等方面做设计,产品赢得了家长的青睐,打破了此前“销路好坏”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引来了众多家具生产商的购买。这种以“终端消费者”为起始点,重构价值链的创新做法,尤其适用于泉州生产配件、辅料的企业。
□本期嘉宾:
以顾客为中心 重构价值链
“互联网+”不仅仅是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更是将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当中,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跨越。互联网思维是以终为始、重构价值链的过程,“终”是最终的使用者。
工业品企业必须为最终使用者创造价值,形成强连接。你在用户那里的存在感越低,就越容易被颠覆;消费品、服务业企业要与最终使用者形成互动沟通,反向设计。
传统的生产制造是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的顺向过程,而互联网思维将顺向思维转变为逆向思维,即先做好研发、销售,最后才是生产。企业在着手生产产品之前,先要与最终的使用者建立联系,打破产品生产与产品需求的信息不对称格局,以此为基点再定生产。在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库存高企的当下,这或许就是“互联网+”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中的要义之一。 (黄文珍)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