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海丝起点的“魔力”

海丝起点,文化寻根。泉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宗教博物馆”……是什么赋予了这座城市如此多的光环?近日,由团市委、泉州市青年联合会、台湾中华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采风团走进泉州,以两岸未来媒体人的独特视角,探寻古城的历史渊源。
18日,挑战赛在华侨大学明德堂落幕。由125名两岸大学生记者组成的16个参赛小组围绕“探寻海丝起点·文化寻根之旅”主题,制作出16个形式多样的参赛作品。最终,作品“小小一百分”获得了挑战赛一等奖。
□本报记者 吴宗宝 谢曦 实习生 黄怡娜 文/图
走泉南佛国 会信仰之城
“泉州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文化保存状态,是书本里学不到的。每一处遗迹都能体现出泉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华侨大学地理专业研究生胡诗文在参观完府文庙、清净寺、关帝庙和承天寺后,对泉州的信仰肃然起敬。她说,此次她们组会以泉州的宗教文化为课题,将包容的泉州文化展现给海峡两岸的同胞。
“不要拍照,这是对孔子的尊敬。”在供奉孔子像的府文庙大成殿里,台湾中原大学硕士生王璇瑞告诉周围的同学。在台湾,他也接受了孔子文化的熏陶,“孔子作为教育先师,他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关帝庙的柱顶石、立体高浮雕,闽南人虔诚的祭拜礼节,百源路祖师宫听香的习俗,承天寺傍晚的打更声,还有海上丝绸之路遗留下来的伊斯兰文明。各种衍派、传芳流露出的闽南人的慎终追远,无一不让两岸的大学生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就是要将这种包容的文化、信仰的力量传承发扬下去”。胡诗文激动地说。
看泉州建筑 听泉州故事
石狮永宁镇,是中国三大古卫城之一。这座拥有一百多个姓氏的小镇,有着闽南地区别具一格的南洋建筑和耐人寻味的故事传说。“跟台南的乡镇真的很相像!”进入永宁镇,台湾成功大学的陈裔璇便感叹道。
“看中国建筑要看三样东西:格局、细节、文化涵养。”一路上,石狮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向大学生记者们耐心讲述着泉州建筑不拘小节的格局、精致可爱的细节、包容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永宁的杨家大院到城隍庙,再到永宁老街和陈列在石狮博物馆里泉州独有的“红砖白石”建筑,两岸的大学生记者深深感受到镶刻在古建筑里的先人智慧。“番仔楼”对称的中国格局,西班牙窗饰的细节、“雀馆流芳”的文化渊源,九十九间房的设计寓意着中国人“满招损,谦受益”的谦虚之态,让大学生记者连声惊叹“如此独具匠心”。大家对杨家大院的后人“追问不舍”,更有人发出感慨:“如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若不及时加以修缮管理,那就太可惜了!”
“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生怕会惊动了一段故事。”这是永宁老街的“广告词”,沉静幽美的老街,每走一步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老街上的“半边井”更是给两岸的学生记者留下了永宁居民淳朴高尚有人情味儿的美丽印象。“很有一种在澎湖的感觉。”开南大学的张欣宁同学对老街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姑嫂塔的传说,也让大家对泉州人漂洋过海到南洋打拼的动人传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瓷都魅力 赞手艺精湛
“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山多水足,而在乎于瓷美艺精。“哇,好精湛!”观看德化陶瓷博物馆里陈列的“海上丝绸之路”遗留下的“明代象牙白”时,两岸学生迫不及待地向导游询问陶瓷的制作工序。
走进四百多年历史的月记窑,聆听创窑始祖的故事,进窑观赏古龙窑的构造,每个学生记者心中都有“十万个为什么”。咨询过窑炉烧陶的原理后,台湾的学生记者陈妍媗说:“像蒸饺子一样!”“这里的陶瓷工作室每间都很特别,虽然台湾也有莺歌这个地方盛产陶瓷,但没有龙窑这么震撼的老窑炉,真是大开眼界!”
“艺入瓷魂”,在邱双炯老先生的凤凰陶瓷艺术研究所里,每一个陶瓷雕像脸上生动逼真的神态,彩瓷色彩的精心煅烧,艺术与灵魂的融合,都让两岸的大学生记者们再次真切感受到烧制陶瓷的精魂。在陶艺体验室里,两岸学生记者们还亲自体验了制陶的过程,纷纷过了一把“泥巴瘾”。
拜访了泉城信仰的圣地,走过了永宁古街的石板路,参观了南洋式的建筑风格,体验了德化人精湛的陶瓷技艺……当走访采风落下帷幕,两岸的大学生记者也各自找到文化寻根的答案。
“文化之根是深扎在永宁老街上市井小民的淳朴休闲生活里的。”“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就是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很看好它的未来。”……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