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我们希望为传统的 河流注入新源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5-11-26

 

《凤求凰》剧照

11月2日,作为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的重要活动,第十一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在福建永春举行,这次大会唱的开幕演出是南音新作《凤求凰》。该剧的主创方为福建省2011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方是泉州师范学院,演出单位是泉州师院南音学院、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观赏之余,深受剧情与音乐的触动,进而对南音的传承与创新有所感想,兹成如下小文。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弦管等,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古老乐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相传一部分唐代宫廷“大曲”传至民间,在与当时闽南地区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后形成了南音。目前最早的文献记载为《永春州志》,说明至迟在北宋初年,南音已经广泛流传。因为其历史的久远,南音常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与其他传统音乐形式的境遇相似,南音在近百年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每当出现结构性社会冲突或者域外文明以各种方式入侵的时候,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快、娱乐形式的多样、沟通方式与信息来源的丰富,都对包含南音在内的传统艺术形成了挑战。传统艺术的“慢”节奏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时间”“效率”观遭遇,大量的艺术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空间。据不完全统计,在近六十年里,全国已有100余种戏曲剧种完全消亡。在不作价值判断的前提下,这些传承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艺术形式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不管是否还有欣赏的受众,都应该给予其应有的保护。所以,无论保护的方式如何,保护的观念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这代人能为保护传统做些什么呢?

黄翔鹏先生曾经形象地将传统比喻为一条河流,那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应主要从开源和拓流两个方面进行。

所谓拓流,是从受众的角度来讲,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多走进馆阁、走近南音,去体会存续了千百年的南音艺术魅力。自2006年与2009年,南音分别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政府对于传承人、传承机构、传承体系都制定了明确的保护措施,对专业表演团体与学校教育环节都有相应的政策倾斜。随着社会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听众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这样一来,就相应地改善了南音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增大了南音的生存空间。

从开源的角度分析,就是为南音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互动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讲,保护与创新并不矛盾,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完全继承而不作创新,任何创新也不可能脱离传统而存在。如何在继承的同时,给予合理的创新则是从事文化保护的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符合艺术规律的创新,可以不断地为传统艺术增加生命力,让欣赏者在变与不变中感受传统的积淀与创新的活力。这应该才是最有价值的保护。古今中外的艺术发展无不经过这样的过程,总是在不断地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从艺术自身的特点来看,不断地突破传统,发展新的形式,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过程。

从这一点来讲,《凤求凰》是一次有益而大胆的尝试。创作者以现代舞台艺术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价值观为取向,以南音艺术为核心,有目的地对传统表演形式进行了突破。作品的台本、唱词、音乐、舞美都是创新之作,南音弦友、普通观众和文化艺术界及专家学者的观摩之后,各方都认可了同一观点,即这一作品是坚守着南音传统的创新,抛开舞台表演部分,仅从音乐的角度而言,毫无疑问是南音作品。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是与创作者、表演者深厚的南音积淀密切相关的。因为无论是作曲家吴世安先生对于南音特色音调的使用,还是表演者对于南音腔韵的熟练驾驭,都是常年浸淫其中、继承了南音丰厚传统的结果。

在这一作品获得成功之后,我想创作团队一定会面临新的思考,即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是通过不断地创作新作、继续扩大南音剧的作品数量?还是在创作思路与手法上作进一步探索?如果继续发展是走向曲牌体的梨园戏,板腔体的高甲戏,还是现代音乐剧、抑或是西洋大歌剧的形式?这些都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12月10日,南音新作《凤求凰》将赴福州参加“第六届福建艺术节”汇演,我们祝福她!

(作者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