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产经»正文

漆篮本是金饭碗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5-11-28

 

漆篮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郭清柏在漆篮历史文化展示馆前展示他的作品

核心提示

距永春县城16公里的仙夹镇龙水村是一座有着500多年漆篮历史文化的传统村庄。然而,传统漆篮产业缺乏技艺创新和市场开拓,未能有效开发,一度面临凋敝。2014年,这座典型的“空壳村”被确定为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帮扶村。励精图治一年多,如今,漆篮名村改头换面,启动了脱贫致富的引擎。

□本报记者 陈林森 文/图

分类扶贫 治穷治懒双管齐下

总人口1022人的龙水村共有22户贫困户,或因家庭成员身患重疾,或因供子女上学举债等,致贫原因不尽相同。去年8月,市派驻龙水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的阮文盛到岗后,立即深入走访各贫困户,力求帮扶更加精准有效。

在龙水村,贫困户被分为病残致贫型、短时贫困型、无力发展型、孤寡老幼型四种类型。治穷亦要治懒,当地创新提出漆篮产业引领与设立扶贫基金兜底相结合的思路,采取一笔启动资金、一个发展项目、一套发展技术、一个帮扶责任人的“四个一”措施,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帮扶。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给予一定的发展启动资金、扶持技艺培训、帮助联系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争取贫困户“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对确实没有发展能力的个别困难户,争取纳入低保政策扶助。此外,有着600多名海外华侨的龙水村还是一座侨村,华侨和社会贤达积极参与家乡扶贫事业,已设立并筹集到位扶贫开发基金30万元,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孤寡老幼型贫困户的扶助。

目前,龙水村已有1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漆篮产业 带动致富惠及全村

龙水漆篮虽然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但从业人员偏少且趋向老龄化,市场亟待开拓。阮文盛叹息:“龙水村是守着金饭碗没饭吃。”

他认为,扶贫不应只是拿配套资金来走过场,而要注重实效,以打造惠及全村的富民产业带动发展。振兴漆篮特色产业便成为龙水村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多方协调,龙水村组织手工艺人参加省市漆艺大师、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形成了一支漆篮产业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与泉州师院等高校对接设立大师工作室,研发漆篮高端精品,实现了由日用品向工艺品、收藏品的拓展,并延伸开发了一批简单实用的竹编制品,增加村级财源收入。为打开“龙水漆篮”的销路,该村线上开通了电商平台,实现网络销售12万余元,线下则在泉州新门街、星级酒店等设立展销馆,对外营销。

龙水漆篮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志煌告诉记者,公司接收到订单后便分配给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并高价收购他们手工制作的半成品进行加工,不少村民因此增加了收入。目前,全村漆篮产业从业人员从20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一半以上,产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及台湾地区,年产值也从170万元增加到了550万元。

美丽乡村 提升环境引客观光

初到龙水村时,破败的房屋、发臭的猪圈、坑洼的道路令阮文盛惊觉年轻人不愿返乡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环境。一旦龙水村换上“新衣裳”,不仅年轻人愿意回来,游客也会愿意来。

创建美丽乡村刻不容缓。龙水村不但争取到全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村、市级美丽乡村整治村和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多个综合项目,还邀请了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义务为龙水村做远期规划。一年来,新开通楼草线角落公路683米,完成环村道路提级改造1.5公里,600米通镇区三级公路建设有序推进;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35户村民饮水难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2公里,恢复灌溉面积125亩,极大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如今,走进龙水村,道路整洁、花草斗艳,由废旧小学和厂房改造的村委会、漆篮历史文化展示馆、漆篮制作工艺体验馆三座特色建筑,以及有着一个高3.6米、直径2.1米的“天下第一篮”模型的漆篮文化广场成为村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独特的漆篮文化和优美的乡村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龙水村脱贫致富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