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海丝传奇重拾繁华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1-15

海丝传奇重拾繁华(上)

 

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到过泉州,并将所见所闻记载下来,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图为泉州海交馆伫立的他的塑像。

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到过泉州,并将所见所闻记载下来,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图为泉州海交馆伫立的他的塑像。 (陈起拓 摄)

 

后渚古船采用水密隔舱技艺建造,提高了船只海上航行的安全性

后渚古船采用水密隔舱技艺建造,提高了船只海上航行的安全性。 (陈起拓 摄)

 

九日山摩崖石刻中,包含不少古代远洋祈风的记录

九日山摩崖石刻中,包含不少古代远洋祈风的记录。 (陈小阳 摄)

 

泉州海交馆基督教尖拱四翼天使石刻

泉州海交馆基督教尖拱四翼天使石刻 (陈起拓 摄)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如今立有碑刻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如今立有碑刻。 (陈起拓 摄)

□泉州网-泉州晚报记者 吴拏云

 核心提示

6期的《海丝传奇》令人回味无穷。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报特地摘录了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海丝传奇》系列片的部分解说词,并配以每期制作的幕后故事,以及专家对于节目的点评,以期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属于泉州的“海丝传奇”。

古船探秘

解说词(摘录)

马可·波罗就曾在他的游记中这样记载过:刺桐城的沿海有一个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船舶往来如织,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转眼700年过去了,泉州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但一段机缘巧合,竟然让一艘宋代古船又重新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1973年夏日的一天,天气异常闷热,一支由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组成的调查队,正在泉州晋江下游和后渚港一带,搜寻考察着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遗存。在与当地的老乡的随意攀谈中,专家听说,附近的一处海滩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大木板,每次退潮后,还隐约能看到一艘破木船。多年的考古经验使专家下意识地想到,这事儿可能不简单。在这位当地老乡的引导下,一行人立即赶到那片海滩附近,可此时正值涨潮,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没有看到。为了一探究竟,几位专家几天后,又来到这片海滩上。这一次,几位专家兴奋地发现,在离岸边100多米处的海滩上,的确有一艘残破的大木船。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专家终于靠近了这艘船。在经过初步的勘探后,专家还从船内的淤泥中捞出了几块宋代典型的青瓷片,这可能是一艘宋代沉船!几位专家对古沉船上的发现极为重视,立即向上级报告。在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后,这艘沉船的发掘工程正式开始了。两个月后,这艘沉睡已久的古沉船,终于抛却尘沙,完全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考古专家在对船内残存进行清理发掘后,整理出文物14类共69项。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香料木和胡椒。除此之外,还有少量药物、陶瓷器、钢铁器、钱币等。这些是船中出土的铜钱。这是船中出土的木牌与木签,有方形、角形、菱形等数种,上面分别写有朱库、张什、杨工等字样。专家说,这些称谓在宋代时期比较流行,是一些大型商船上专门用来区分船员身份的标志。比如这个朱库,就是主要负责在船上管理武器的人员。专家也通过这一件件遗物,推测出这艘船的沉没时间,大概就在六七月份。如今,这艘古船终于被迎回了家,展厅内的它,似乎在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景象。

幕后故事

当初为什么挑选在后渚港发现的泉州湾宋代海船作为节目第一期介绍的对象?据泉州广播电视台对外部主任陈家平透露,这源于这艘古沉船的“独一无二”。他说,后渚港出土的泉州湾宋代海船与在广东海域沉没的“南海一号”有着本质的不同,一艘是返航船只,另一艘则是出航船只。像这样庞大的返航古沉船的出土,在中国是首次,具有唯一性。泉州湾宋代海船上所载的货物种类也超越了“南海一号”,从它身上可以获得诸多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对于海丝文化的研究有着不言而喻的价值。正是这些特性,使得泉州湾宋代海船能“脱颖而出”。

点评

陈鹏鹏(原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泉州湾宋代海船的发掘是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古船的出土,为泉州被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物证。这是一艘南宋时期的中型远洋三桅帆船,它复原之后,全长可达34米,宽度有11米。整艘船的型深3.27米,载重量200多吨。从它庞大的规模以及精巧的构造,可以看出当时泉州造船技术的高超;从它所载的货物以及船底的附着物,我们又能判断出它的航线,侧面反映当时泉州港在船运、货运方面的繁华盛况。所以这艘船对于泉州海外交通史、海丝文化的研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海丝传奇》的播出,再次将这艘古船带到世人面前,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泉州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意义重大。

一帆风顺的祈求

解说词(摘录)

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是一个海港城市。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从唐代开始,大量货物从此地装船出发,沿着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然而,海上丝绸之路充满着艰险,对于奔波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家们来说,一帆风顺常常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踏上海上丝绸之路,真的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

远古的船本身是没有动力的,但是先民很早就知道利用风来行船。闽东南地区,农历四到六月间刮的是东南风,船要回来一定要这个季节。同理,船要出去就要九到十二月间,刮的是东北风。扬帆起航,就形成了迎着东南风而来,驭着东北风而去,由此称作“冬遣舶,夏回舶”。然而,季风并不能像时钟一样准确地到达,风力大小也没有一定之规。靠天吃饭的航海家们,只是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一些浅显的规律,作为参考。除此之外,为了能够顺利地踏上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泉州地区的航海家们还会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祈风,也就是祈祷海神,为他们带来足够强的风,让外出的船只在冬天顺利起航,让返航的船只在夏天顺利回到家乡。

在中国古代,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人们信奉的海神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宋朝时期的泉州,航海家们信奉的海神是哪一位呢?说来有趣,这位叫做通远王的海神,最初并不负责海洋事务,他的角色在唐代,是一位山神。相传在唐朝时,来自四川的进士李元溥,在泉州西北的乐山隐居修行,死后得道成仙,成了乐山的山神,被称为“乐山王”。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朝晚期,山神“乐山王”又被命名为“善利王”,成为雨神。而到了宋朝,随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泉州当地的航海家和商人们,逐渐将海上航行一帆风顺的美好愿望也寄托在了这位神仙身上。据说,这位神仙法力无边,非常灵验,深受人们的景仰,以至于宋朝政府也不得不顺应民意,参与到祭祀祈福的行列中。公元1114年,宋徽宗专门颁布圣旨,敕封这位海神为“通远王”,并将供奉“通远王”的庙宇命名为昭惠庙。而供奉“通远王”的山,也从以前的乐山,转到了泉州西面的九日山。“通远王”从此正式成了海神。作为海神,通远王除了要保佑当地的渔民平安无事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为那些远洋商船提供足够的风力,让这些以风作为动力的帆船能够顺利起航和返程。

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每年都有无数中国商船从这里起航,前往世界各地进行贸易活动,而各国商船也将泉州作为目的地,从这里开始他们在中国的商业之旅。无论是船只起航还是返航,都离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风。持久而强劲的季风,在航海家心中是成功的保障。祈风的活动,自然成为古代泉州的一项重要的习俗。

幕后故事

提起泉州海丝文脉,就绕不开南安丰州的九日山。九日山上总共有78块摩崖石刻,宋刻就有60块,其中13块记载的是公元1104年至1266年间的官方祈风盛典。当央视节目组成员在九日山见到这么多块祈风石刻,而且知道当时的祈风盛典是祈祷为那些远洋商船提供足够的风力时,节目内容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点评

胡家其(九日山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海丝传奇》对九日山文化进行了高度浓缩,内容比较客观,展现了九日山祈风文化的前世今生。限于篇幅,没有对九日山石刻以及背后的文化渊源展开详细讲述。这些弥足珍贵的石刻是我国现存的完整的古代海上交通史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史料,记录着宋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商船遣舶与回舶祈风仪式的千年历史,印证了我国南北宋王朝泉州港与印度洋、波斯湾、红海、东非和东南亚各国人民海上贸易和人民交往的史实。

光明之城

解说词(摘录)

公元1271年,也就是中国的南宋时期,有一位意大利商人叫雅阁,他在茫茫大海上已经航行了十几个月,历经千难万险,但是他百折不挠,下决心一定要到中国的一座城市去看一看,这座城市被他称为“光明之城”。它就是中国的泉州。

雅阁发现,这里几乎汇集了世界各地的人群,包括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肤色。如果你到集市上买东西,正在贩卖珠宝的卖家可能来自于印度洋上的锡兰国,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你旁边同样在买东西的,可能来自遥远的阿拉伯;在不远处,翩翩走过的可能是一位儒雅的英国传教士。各种肤色的人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说着自己国家的语言,吃着自己钟爱的美食。不大的泉州城里,“市井十洲人”的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那么,南宋时期,泉州怎么会成为这样的一座国际大都市呢?泉州,早在唐代,就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到了宋元时期,泉州逐渐走向鼎盛。在长达4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三湾十二港,如众星拱月组成了泉州港。当时,泉州已经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商贸往来,物资品种达250种以上。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来到泉州。由于当地外国人实在太多,早在南宋政和年间,泉州就设立了蕃学,专门教授外国人学习中文,也培养中国人学习外文。

外国人在泉州,不仅能做生意,竟然还能当官。有一个叫蒲寿庚的阿拉伯商人就是这样。蒲寿庚家族世代经商,蒲寿庚拥有一个庞大的商船舰队,将大宗阿拉伯香料运卖到中国,积累了巨额财富。除了经商,蒲寿庚还做了泉州市舶司的提举。市舶司是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政府机构,远洋的商船,其货物往来,都要在市舶司报关。亦官亦商的蒲寿庚是泉州海上贸易繁盛的一个缩影。

为了便于外国人居住,宋代朝廷在泉州城划分出专门的区域让外国人居住,这样的地方被称为“蕃坊”。蕃坊中,由外国人选出蕃长等,自行管理,并由他们与当地政府共同处理日常生活和商务事宜。雅阁看到,街上不同的寺庙林立,涂门街短短100米的街道上,既有伊斯兰寺庙,也有中国人信奉的关帝庙,还有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在车水马龙间,不同风格的寺庙建筑交相辉映。每一种人都待在城市各自的地方,各种民族,各种教派,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信仰和意愿来行事。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又不断融合。

这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墓碑,是一位基督教教徒的墓碑。这块墓碑的形状和图案很特别,石碑中间是一位基督教的天使,天使手捧着一个十字架,这是基督教文化最明显的标志,但是看天使的头冠,却是我们很常在寺庙看到的佛教神像头冠的造型。天使还有飘带在环绕着,身上的飘带跟敦煌石窟飞天的飘带来源是一致的。墓碑的底座是采用云纹造型,传统观点认为,它是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这件基督教四翼天使,是我们泉州多元文化融合的一个典范。在泉州市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有类似的墓碑几十方,由于墓碑上都有显著的十字架装饰,这种墓碑被中外学者命名为“刺桐十字架”。

相传,雅阁回国后,对中国的泉州城念念不忘,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叫《光明之城》。

 幕后故事

当陈家平带着央视节目组成员前往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参观时,央视编导被眼前如此多且罕见的宗教石刻惊呆了,当场表态这些宗教石刻的故事应该出现在节目中。而为了让节目不同以往,他们又策划以雅阁的《光明之城》作为切入点,以人物的身份代入,还原出历史中的那座繁华之都。

点评

黄真真(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员):相信来过泉州的人,都会惊叹于泉州多元宗教的和谐共处。《光明之城》这集节目既把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辉煌成就呈现给世人,又把泉州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展露无遗,很吸引人。从唐代以来,各民族就在这里相互交往又不断融合,外国的海商、传教士、手工艺者等不断涌入,然后推动城市向前发展,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启迪。存在于泉州的和谐共存的精气神韵不散,自然,“光明之城”也就能光明永驻。

来 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