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厦门人怎么过大年? 亲情是最好的“年味”
这里有最热闹的年俗:尾牙 围炉 祭天公
这里有最难忘的年味:发糕 龟粿 长年菜
这里有最乡土的年戏:南音 褒歌 踩高跷


在八市,主妇们忙着采购传统年货,准备红红火火过新年。

丰盛的闽南传统年夜饭。(资料图)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二,按理说,从本周一,也就是农历腊月十六,做完“尾牙”,厦门人就已经开始“过年”了。在传统闽南,年味可以弥漫一个月。
今天,我们请来本地民俗专家,为您介绍最纯正的厦门过年习俗,让年长的人唤起儿时的美好记忆,让年幼的人感受地道的闽南民俗气质。
“准备:
“尾牙”除尘办年货
在厦禾路经营快餐店的陈老板,每年农历腊月十六的“固定节目”,就是请全体员工“尾牙”吃饭,然后发红包。
平时,闽台地区的不少民众都会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农民更为注重,俗称“做牙”。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做牙”,称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的“尾牙宴”上,老板会以“鸡头鱼尾”方式来决定明年的辞退人员,因此又有“鸡头相对,伙计走开”的仪式,这是老板要“炒鱿鱼”的婉转手法。
再过两天,就是农历腊月二十四“送神日”。闽南有句谚语:送神风、接神雨。意思是,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这天的天气有风,就是“一路顺风”;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爷下凡,如果有雨,则昭示来年风调雨顺。
前几日,记者到本土著名文史专家、市民俗学会名誉会长洪卜仁家中采访时,他家里还没开始准备过年。洪老说,按照厦门旧俗,只有到腊月二十四送走家里供的“灶王君”等神后,才能百无禁忌放心做卫生,形成“送神”与“除尘”习俗。
之后的几天,就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大包小包拎回家,喝杯茶,喘口气,便卷起袖子,开始打扫家里。
“重头戏”:
除夕“围炉”初一拜年
除夕,闽台两岸都称为“年暝”、“二九暝”(即使这天是农历腊月三十,人们也习惯称为“二九暝”,今年腊月是小月,这个除夕是货真价实的“廿九暝”)或“年兜”。
“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可马虎不得,要及早备好料。”黄阿姨是住在中山路的老厦门,对于传统年俗,她的重点是“不能省”。除夕中午12点前,黄阿姨一家会将各种荤素菜肴摆满一桌,烧纸钱祭祖。最忙的还是晚餐。这一天的饭菜虽比不过“满汉全席”,不过也有十几道菜。
厦门本地,家家户户都重视围炉,或在家里烹饪,或到餐厅订上一桌。围炉吃年夜饭,预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贴春联,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此外,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纸扎的“春花”,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年夜饭后就是守岁,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
正月初一,大早即起,在爆竹声中迎春接福,换上新装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福。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正月初三“不登门拜年”、正月初四“接神日”、正月初五“送穷”,正月初八要准备初九凌晨“拜天公”。
过大年,看社戏、踩高跷、南音等闽南传统节目,无不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洪老说,与厦门一衣带水的台湾,由于历史文化、亲缘血缘、生活习俗等方面与闽南地区一脉传承,所以台湾的年兜和春节习俗,与闽南地区特别是厦门大同小异。
“压轴戏”:
元宵赏花灯听褒歌
作为闽南过年的“压轴戏”,以“上元”为尾声。本地有句土话为:“吃下上元丸,亲像安心丸”。意思是只有过了上元节,人们过年的心境才能安定下来,重新开始一年的劳作。上元之夜往往要闹花灯,有街景灯会,热闹非凡,父母往往要带着孩子提灯上街参与热闹,同时也欣赏街上的灯展。同安莲花镇小坪村的“褒歌比赛”,则已成为当地元宵节的固定盛事,吸引远近的人们前来欣赏。
记者手记>>
亲情是最好的“年味”
有人说,最传统的春节,遗落在异国的唐人街;还有人说,最地道的年味,在各个偏远少数民族村落里闪耀。
每年临近除夕,厦门几乎都会变成一座“空城”。儿时的“年味”,感觉一年年淡去。今年88岁高龄的洪卜仁老先生说,过去拜年,晚辈一定要到长辈家里。而如今,不少人就是打打电话、发发短信,不免让长辈有些心酸。“有些传统我们还是要坚守。”
年味变淡,有一定的必然性,毕竟传统年俗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变”是永恒的主题,过年习俗也应该与时俱进,其实,不论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亲情的内核一定要一直包含其中,这才是最美好的“年味”。
链接>>
这些本地年俗
您知道吗?
“讨彩头”
春节前的八市,比平时更热闹。发糕、红龟粿等含有美好寓意的美食,是厦门人“年货筐”里必不可少的。
进入腊月,年货就已经开始准备了,腊月中旬以后,各大商场、超市、市场总是人挤人。厦门人办年货,种类很多。春联、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饯、水果、炸物等也要备齐。
围炉的饭桌上,有几样食物是不能少的。白萝卜,闽南话发音为“菜头”其谐音“(好)彩头”;豆腐,闽南话谐音“斗富”,即丰裕富足之意;发菜寓意“发财”、韭菜寓意“年寿长久”、鱼寓意“年年有余”;“红龟粿”(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的年糕)取益寿延年之意,都是为了在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还要吃血蚶,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这与古时以贝壳为货币有关。
“添碗筷”
吃年夜饭时,一定要“添碗筷”。由于厦门的地缘特色,历史上许多人过台湾下南洋,回厦门过年要漂洋过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总是有些人不能回来,而这时家里面仍然要为他留一个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拜天公”
在厦门,过年有个雷打不动的约定:初九拜天公。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对老厦门人来说,这可是一件不亚于除夕的大事。一般,初八晚上祭拜仪式就开始了,桌子围上绣得很漂亮的桌围,点上香烛、摆上各式祭品和鲜花,红龟粿和发糕是必须的预示长寿、发财。全家从大到小每个人都要给“天公”上香,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祭拜仪式一直延续到初九清晨,“烧天公金”后仪式结束。(记者 陈冬 卢志明王火炎)
相关新闻
- 16-01-31海都年味市集第二场热闹开市 妆糕美猴王引怀旧
- 16-01-30海都年味市集第二场在恒大御景湾开市 有得吃有得玩
- 16-01-26清新节俭办尾牙犒赏辛勤员工 形式新颖增加福利受欢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