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南音访古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3-18

 

南音传承人陈成芬(左一)乐育南音英才近20年

 

唐代宫乐图中有古筝出现

 

张辉(左)与曾家阳讨论乐器在共鸣上的差异

 

南音乐团奉孟昶为南音的祖师爷

 

开元寺“飞天乐伎”手上拿着乐器

 

在开元寺的廊柱上也可找到乐器的浮雕

□本报记者吴拏云 通讯员张辉 苏歆悦 文/图

乡音勾起灵魂深处的悸动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景非你莫有,此貌非你莫属。”这是电影《霸王别姬》中的台词。倘若用在泉州南音身上的话,则当是“此音非你莫有,此乐非你莫属”。一些老艺人爱用“熬曲煮字”来形容泉州南音表演,一字一句、一音一顿,都是需要艺人用情感来填充的。当舞台上深邃悠扬的乐音响起时,挑起的何止是对音乐的冲动,还有那宛转千肠的乡情愁绪。南音代表乡音,代表代代闽南人的心声,这千百年来沉积的妙音,是闽南人灵魂深处的悸动。

“今所谓南音,应是指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汉族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不远千里来到泉州研究南音的西安古筝乐师张辉称,泉州南音又称“南曲”“郎君乐”“南乐”“南管”“弦管”等,而惯称为“南音”则是近几十年来的叫法。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其工乂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据我所知,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

南音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上四管中的“洞管”为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乐器组合;品管则是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的组合。下四管指的就是五件小打击乐器:响盏、狗叫铎(也称小叫铎)、四宝、扁鼓和双铃,其中扁鼓和双铃为替换乐器。在惠安一带仍有用云锣、铜钟(乳锣)、小钹等,甚至还有笙。

南音乐队编制的历史溯源

关于南音源流研究的资料不少,主要有以下一些论点:南音肇始于秦汉的“相和歌”,如“趋”、“乱”、“艳曲”都带有南音的影子;南音起源于唐、宋“大曲”“雅乐”;南音由孟府郎君(即西蜀后主孟昶)所创;南音源自元明的“曲”;南音形成于明清,北曲南迁形成。前三种是当下最主流的看法。张辉表示,他这次研究南音主要想从乐队编制的角度,去做一个历史溯源的考察。

那么,各源流说中,南音使用乐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出现的一种民间音乐,并逐步演变成一种音乐形式的总称,它包括徒歌、但歌、相和歌三种表演形式。西汉末年,相和歌已被纳入宫廷成为宫廷音乐。南朝《古今乐录》曰:“张永《技录》相和有四引,一曰箜篌,二曰商引,三曰徵引,四曰羽引。箜篌引歌瑟调,东阿王辞。《门有车马客行》《置酒篇》并晋、宋、齐奏之。古有六引,其宫引、角引二曲阙,宋为箜篌引有辞,三引有歌声,而辞不传。梁具五引,有歌有辞。凡相和,其器有笙、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唐书·乐志》中也载汉魏相和歌“凡相和,其器有笙、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乐府诗集》卷44载称,汉魏时期清商大曲所用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埙、篪等15种。可见,作为宫廷音乐,相和歌是有着大型乐队编制的,如果南音源于相和歌,那么不能排除南音初始形态中有大乐队编制的可能。

隋九部乐中除《国伎》《清商伎》外,主要为外族音乐;唐十部乐中除《清乐》《燕乐》《西凉乐》外,主要为外族音乐。张辉称,《清乐》即汉、魏以来的清商三调,到武后时只剩六十三曲,乐器用钟一架、磬一架、琴一、三弦琴一、击琴一、瑟一、秦琵琶一、卧箜篌一、筑一、筝一、节鼓一、笙二、笛二、箫二、篪二、叶二及歌者二;《西凉乐》即凉州一带,“变龟兹以为声”,所用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竖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19种;《燕乐》为俗乐合胡部音乐而成,唐燕乐最为突出的成就就是大曲,其乐器占主要地位的是琵琶、箜篌、筚篥、笙、笛、羯鼓、方响等,并因乐曲的不同而适当增减乐器。如《旧唐书·音乐志》中讲《破阵乐》《承天乐》时列举乐器有:“玉磬一架、大方响一架、筝一、卧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筚篥一、小筚篥一、大箫一、小律一、正铜钹一、和铜钹一、长笛一、短笛一、楷鼓一、连鼓一、 桴鼓一、工歌二”。燕乐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法曲《霓裳羽衣曲》相传为唐明皇据《婆罗门曲》制作而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一诗中记述,“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恹弹吹声逦迤……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筚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从白居易的诗可以看出,《霓裳》的伴奏乐器至少有:磬、箫、筝、笛、箜篌、笙、筚篥等,当然应该还会有节奏类型的乐器。宋大曲多沿用唐大曲。据《宋史》卷142载,宋大曲所用乐器有:琵琶、箜篌、五弦、筝、笙、筚篥、笛、方响、羯鼓、仗鼓、拍板等。法曲所用乐器有琵琶、箜篌、五弦、筝、笙、筚篥、方响、拍板等。不难看出,唐、宋“大曲”“雅乐”多由大量乐器组合演奏。

孟府郎君就是孟昶,是五代十国后蜀的国主,历代南音弦友奉他为南音的祖师爷。而泉州南音社团至今保留着“祭郎君”的仪式,泉州南音也称为“郎君乐”“郎君唱”,乐社悬挂“郎君爷”肖像,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传递出南音千年传承的讯息。孟昶之妃花蕊夫人所著《宫词》156首,记录了许多孟昶创下的“御制新曲”。孟蜀御乐后来传入宋都汴京,《宋史·乐志·教坊》称,“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得十九人;余藩臣所贡者八十三人;又太守蕃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正是这西川的139名乐工,把孟昶的“御曲”传承了下来。花蕊夫人描写宫廷生活的宫词中写道“……离宫别院绕宫城,金版轻敲合凤笙。夜夜月明花树底,傍池长有按歌声。御制新翻曲子成,六宫才唱未知名。尽将筚篥来抄谱,先按君王玉笛声……玉箫改调筝移柱,催换红罗绣舞筵……”在花蕊夫人的描写中,可找到笙、箫、笛、筝、筚篥、金版(拍板)、五弦等乐器。1942年,四川成都出土的前蜀高祖王建墓棺座上刻有24乐舞伎浮雕石刻,乐器图像19种共23件,即竖箜篌、琵琶、笙、笛、箫、筚篥(2件)、毛员鼓、正鼓、齐鼓、和鼓、答腊鼓、铜鼓、羯鼓、鸡娄鼓、鼗、铜钹、贝、筝、拍板(2件)、篪、吹叶等。其中立部伎两件,其余为坐部伎。王建墓乐器浮雕与花蕊夫人宫词所描写的孟蜀御乐形制惊人一致。张辉认为,究其原因可能因同属宫廷音乐,且前蜀与后蜀时代相接,其音乐形式是自然顺承的。将两者与唐宋大曲比较,表演形式也基本相似。泉州南音如果承自孟昶,那么早期按理也应存在大乐队编制。

尊重和研究南音发展规律

泉州南音乐团副团长曾家阳说,“南音乐器的发展可能还与地域性有关。江南地区以丝竹乐为主,而北方一带比较有影响的古乐主要是以吹打乐为主。南音原本也是有一些打击乐器的,只是当传到泉州时,发现本地人更欣赏丝竹乐,为了融入泉州本地的欣赏习惯,南音才慢慢淘汰了部分不适应本土音乐特征的乐器。”他还表示,如今南音仅有两件弹拨乐器——琵琶和三弦,它们的共通之处就在于它们的余音很干净,有古秀之气,而古筝之类的乐器由于共鸣腔比较大,在余音表现方面就会稍欠。

清代荣斋收集整理的弦索合奏套曲《弦索备考》,以琵琶、三弦、胡琴、筝等弦乐器为主,其书序言称这些乐曲为“今之古曲”。其中,乐曲《松青夜游》与南音的《八面金钱》几乎一致,这让人对“弦索”和“弦管”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猜测。

泉州市级南音传承人、七旬老人陈成芬表示,关于南音的起源,他只是从上一辈老艺人口中听闻是传自唐开元时期的古乐,而至于古代南音是否拥有大乐队编制,则无从判断。

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学院博导杜亚雄教授认为,民间音乐的历史溯源需要通过音乐本身的比较来实现。“南音历史太悠久了,它留下的文献资料又实在太有限,我们只能通过进行音乐上的研究来对它寻根溯源,从表演形式、乐器演变、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有可能揭开南音的历史面纱。”

泉州南音的历史令人着迷。南音弦管典籍现在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是《明刊三种》,这是明万历年间的古书,而据泉州市地方戏曲研究专家郑国权称,从明代至今能找到的泉州南音曲目多达2500多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南音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当时在泉州已有“筠竹轩”“灵裳阁”“升平奏”“回风阁”等众多南音组织,更有陈武定、林霁秋、高铭网等众多弦管大师的涌现。曲谱在更迭,传承人在变换,南音乐器一路的演变也令人瞩目。“追溯南音历史,不是为了改变它现在的形制,而是为了尊重和研究南音发展的规律。”张辉认为,随着年久日深,南音目前已经找到了稳定的乐队组合以及合适的表演方式,这样的表演形式如今深受海内外弦友的喜爱,这也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雅乐对乐器有特殊要求

泉州南音乐器编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呢?又为什么会这样呢?

曾家阳曾在《泉州南音乐器探佚研究》一文中考证出,南音可能曾使用过轧筝以及云锣、笙、觜篥(筚篥)等乐器。张辉表示,值得重点注意的一件乐器就是轧筝。晋代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并有附注“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唐代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宋代福州人陈旸在《乐书》146卷中书:“唐有轧筝,以竹扪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轧筝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之一,属筝类。轧筝流传至今,在广西、福建、河南、河北、山东均有所见。广西民间乐器“七弦琴”和福建“文枕琴”等,都是类似轧筝的乐器。轧筝并没有出现在唐十部乐中,仅出现在个别诗词中用于伴奏(见唐代诗僧皎然《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到宋元时期,出现在文人学士小宴间,也用于教坊。宋陈旸《乐书》、宋末元初陈元靓《事林广记》以及《元史·礼乐志·宴乐乐器》中都有关于轧筝的介绍。《明会典》中关于轧筝的描绘则更为详尽了。从历史上轧筝的使用来看,主要用于元明以后的宴乐(燕乐)乐器中。“如果泉州南音中曾使用过轧筝,那么我认为应该是在元明以后,”张辉称,“现在泉州南音乐队编制中没有轧筝,这一变化说明在南音的发展历程中,可能由于物质条件、审美情趣、乐工传承等因素,乐队编制逐渐摒弃、淘汰了某些乐器,而沉淀演化成目前的编制形式。”

与轧筝同为一类的筝,也没有存在于现代泉州南音中。在筝的九大流派中,闽粤之地就保存着潮州筝、客家筝、闽南筝三个流派。张辉调查发现,古老的南派筝在闽地行将消逝。“在闽西客家地区几乎听不到传统筝的声音了,而在曾经乐馆遍地的云霄、东山、诏安一带,目前只剩3位老一辈名家的传人还在弹奏着闽南筝。”花蕊夫人宫词中“玉箫改调筝移柱”证明了筝在后蜀国音乐中的运用。而筝不为现代南音所用,恐怕是受乐调的限制。泉州市级南音传承人、厦门大学南音研究中心主任蔡雅艺表示,当前遗留下来的南音历史文献太少了,很难追溯其最初的乐器规制。“据我们现在能收集到的比较确切的南音的资料,也就是从清末开始。南音之前有‘笙’‘洞’之分,即以‘笙管’和‘洞管’为主奏乐器。但以‘笙管’为主调的话,它的调性会较高,因此在实践中‘笙管’慢慢淡出舞台,如今仅在个别场合出现。其实下四管的乐器也是处在不断更迭当中,比如云锣和响盏,就是在交替后保留了响盏。”对于筝不被南音所用,她觉得应是因为调性不符的缘故。“乐器实际上是围绕着人在变换的,特别是随着人的审美的改变,在不断获得更新。为什么懂行的人现在一听南音就知道它是古乐?这不仅仅表现在曲调上,还体现在南音所展现的精神。从一个音到另一个音中,什么都不要做,只需留白,所有的弦乐保持平衡,这是蕴含在音乐中的一种雅式的精神高度,也是南音的一种境界。”她表示,部分乐器可能无法融入这样的演奏方式中去,所以被南音摒弃了。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