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综合»正文

家传三代老中医 兄弟同行五十载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3-21

 

一墙之隔,林景吾(左)、林景安兄弟坐诊行医。

核心提示

在永春县桂洋镇政府不远处的街上,有两间陈设几乎一模一样的店面:一桌一椅在前,满架的藏书在后,因日复一日的时光流转已令其稍显老旧。两间店以一木板为墙,墙两边分坐两位老中医,一边是72岁的哥哥林景吾,一边是69岁的弟弟林景安。木板墙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方洞,两人可以通过小方洞沟通交流。□本报记者 周长锋 张君琳 通讯员 梁白瑜 文/图

同随严父 苦学医术

1963年,19岁的林景吾高中毕业,无法上大学,只好返乡。“家里人多,劳动力少,父亲说跟着他学医,也能挣口饭吃。”自小对古典诗词特别感兴趣的他虽说心中不舍所爱,但还是开始了跟随父亲学习中医的日子。“那时,弟弟才读高一,成绩很好。可是我们家庭的经济状况根本无力支撑孩子上大学,于是弟弟也退了学,开始学医。”

就这样,林家兄弟将家中祖传的近200本中医书均分,开始了背药书、随父行的苦学之路。林父常抽查兄弟俩的学习情况,考药方、考穴位、考断症,望、闻、问、切,一样都不能少。就算儿子答得好,父亲也只是轻轻一句:“还可以。”

亦农亦医 合作救人

1968年,兄弟俩出师,开始独立诊病。但生计所迫,一直以来,亦农亦医是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

“1982年,我们兄弟俩参加了个体医生开业执照考试,全县仅24人通过,我们占了2个。”林景吾开心地说。在他诊所墙上显眼的位置,有一个相框,是那次通过者的合照。1985年,桂洋合作医疗站实行承包,林家兄弟应承下来。他们将医疗站原有的药材按根、茎、叶仔细分类好,并标清价格,开始坐诊行医。

“那时候,看中医的人很多,平时我们都是一起坐诊。遇到农忙时,就轮班一个下田一个坐诊,不能让病人找不到医生。”3年后,林家兄弟搬到了现在诊所所在位置。又过了2年,为了方便,兄弟俩以一板之隔分开坐诊。“刚开始我们都没有收诊金,后来也就是1人1毛钱。现在收几块钱了,熟人、穷人还是不收。”“有些患者在其他地方治不好病,到我们这里用中医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而且用药也是根据患者的身体原因,不见患者是不开药方的。”他们坚守着这样的行医准则。

桂洋镇以及一些邻近乡镇的病人来找这对兄弟医生看病时,通常都是谁有空谁诊治。“两位林医生的口碑都很好,不止医术好,医德一样好。中医科,尤其是高血压、妇科还有脾胃方面疾病的诊治,他们都是一把好手。”同村的老人林逢河这样说。

兄友弟恭 爱好迥异

兄弟俩谁的医术更好些呢?哥哥说是弟弟,弟弟说是哥哥。医术上,他们不分伯仲,诊病之余的喜好却是大不相同了。

林景吾始终不忘吟诗作对,林景安痴迷研究草药偏名。至今,林景吾已写了近2000首诗词,经常在各类报纸杂志发表,多次获得各种奖项。他的藏书也很多,“有800多本吧。”林景吾说,这些书中包括很多药书,有的还是繁体字,很多的书都是要背下来的。比如把脉的书,只有背诵和理解了,把脉时才会知道患者的身体状况,准确用药。“背这些药书要花大量时间,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了,而且书里面的繁体字也很难辨认。”

“现在看中医的人越来越少,一天也就几个,有时甚至一个也没有。闲时就整理草药名录,因为一些药材在不同地方的叫法不一样,所以辨认时存在困难。”林景安花了好几年时间,查找很多中医书籍。在他的书橱里有19本手抄笔记,它们按1到18的顺序分开,另加一本索引,它们的名字叫《草药偏名目录》。

“我爷爷的兄弟是中医,父亲也是中医。到我们兄弟这一辈,已传了三代。”林景安至今眼不花耳不聋,言语之间对祖传的中医很是自豪,但却不免淡淡的忧伤,“可惜儿子都不愿学医,改行了,但愿有人再传承下去。”

来 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