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海丝文学创作迎来“泉州时光”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4-22

 

全国文坛名家将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泉州

 

泉州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这让大家觉得殊为不易。

 

在泉州,多元文化和谐共存。

 

古城泉州吸引了文坛名家纷至沓来

 

徜徉在泉州名胜古迹,全国文坛名家盛赞泉州文化的厚重与灿烂。

核心提示

“泉州作家是幸福的,脚踩一座文学富矿”、“如果有来世,我愿意投胎在这里”、“海丝文学创作迎来‘泉州时光’”……4月17日晚,“中国文学名家看泉州”座谈会举行,莅泉采风的文学名家团与本土作家代表交流对话,把脉泉州文学创作。

此次采风活动由泉州市委宣传部、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和泉州市文联共同举办。参加此次采风的名家有著名小说家刘庆邦、王祥夫、东西、邵丽、王十月,著名散文家周晓枫,著名评论家王干等7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还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小说选刊》等权威报刊的有关领导、作家、专家等,阵容强大。

泉州人文底蕴深厚,近年来频频吸引我国文艺家来泉采风、创作。此次名家采风团先后到泉州市博物馆、清源山老君岩、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洛阳桥、崇武古城、鼎立艺术馆、清净寺、开元寺、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李贽故居、晋江安踏集团、五店市等名胜古迹及有关企业参观考察。文坛大腕们赞叹泉州多元文化的厚重与灿烂,将通过笔墨创作精彩华章,让外界更直观地了解泉州文化和人文精神,进一步提升泉州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本报记者 陈智勇 曾于里/文 张九强/图

震撼

丰厚文化令人“次次有新收获”

“读是用心来走,走是用脚来读。”著名小说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庆邦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名城感慨万千。他说,假如没有来到泉州,仅仅通过书本来了解就不会接触这么深,也不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邵丽尽管是第二次踏进古城,但泉州如此丰厚的文化仍然令她倍感新鲜。她说,自己对泉州这座城市印象非常好,“古老而又生机勃勃,永远焕发迷人色彩,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特别是这里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文物那样比较直观地呈现出来,更需要观者潜心研究才能深刻感受到真正的魅力。

“去年来泉州采风写完文章后,我以为耗尽了自己对泉州的感情。”著名小说家、电影《山楂树之恋》编剧肖克凡说,当自己再次来到这里,这种担忧很快就消失了。泉州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每一次来到这里都能找到鲜活的基因,不管是到走过的名胜,还是到从未涉足的古迹,均能触动自己全新的感觉。

《中篇小说选刊》社长、主编、著名小说家林那北说:“泉州已经来过很多次了,次数多到难以数清。泉州这个地方确实非常非常特别,俗话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她的文化形态的多样化、文化积淀的丰富性、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虽然都已经很熟悉了,但每次来还是会有很多很多发现。”

“泉州是一座文化古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里,再次被打动了,深深地感受到泉州文化的宽度、深度和广度。”《小说选刊》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说:“这次小说选刊组织全国名家走进泉州,短短两天时间,收获非常丰厚。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走进泉州,与泉州的作家朋友交流与沟通,共同繁荣文学作品创作。”

幸福

多元文化“生活”在市民中

多元、融合、灿烂……每一次采风,泉州城市和文化总能给大家留下丰富而又独特的印象,美丽的泉州不断在文学名家眼里清晰起来,最后定格成为动人的风景。

“在泉州,不是市民生活在文化中,而是文化生活在市民中,这让泉州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心里十分踏实,有一种获得感,心中的幸福油然而生。”著名评论家、《光明日报》文化周末副主编饶翔说,泉州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城,文化与这座城市以及人民深度融合。在老城区,随便拐个弯就撞到一处名胜古迹,文化与广大市民的生活是如此接近。“这里的文化就像一把盐融入城市之水中,尽管大家看不到,但又无处不在。”多元文化的融合给泉州城市一种很深厚的底蕴,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又在不断创造新的时代文化,例如惠安石雕的气质与我国当前倡导的工匠精神十分契合,这种精神不仅体现高超的雕刻艺术,而且是对老祖宗留下的技艺和文化传承的一种信念。

在著名散文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晓枫眼里,泉州并不像其他旅游城市那样,她的文化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人民的生活当中,这让泉州人民有着特别美好的生活。犹如很有名气的泉州小吃,从各色“古早味”到刚流行的新品一应俱全,仿佛这里的人民拥有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体现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生活当中,二者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泉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又像一个人的童年一样,充满了童趣。”周晓枫说,此次来泉走进李贽的故居,对这座城市的景仰油然而生。李贽的“童心说”会令现在许多的困扰迎刃而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一路走过来,许多观念被生活所冲击,总觉得成长是我们越来越长‘本事’了,能够随机应变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现在才发现,不改变才是特别有力量的成长,不管这种坚持是不动声色的抗争,还是不屑一顾的逍遥,这种不变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

神往

“下辈子想做泉州人”

“如果有来世,我愿意生活在这里。”肖克凡说,泉州是一座令人十分亲切的城市,自己一走到这里就能唤醒小时候的城市记忆,这应该也是许多人的文化乡愁。现在许多人与自己生活的城市并没有情感,水泥路和立交桥交织,车辆拥堵,渐渐吞食美丽的街区,丢失了本质内核的城市令人望而生畏。

著名散文家、《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董宏君说,大家喜爱泉州,是为自己灵魂找到一个安放的地方,犹如喜欢一本书和一位作家一样,心中需要有这份爱。“泉州这座城市太迷人了,独特的文化吸引许多人来了一次又一次,沉醉于这里的温馨与辉煌。”

泉州是一座令人来了还想再来的温馨之城,吸引了无数文艺家前来采风。现在为何还要继续组织文学名家来到这里呢?董宏君认为,每一个作家、每一个对泉州有感情的人都带着各自的知识结构和情感方式,击中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兴奋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断吸引名家关注泉州,让更多人发掘出各自心中不一样的泉州,这可能是对泉州最好的诠释和宣传。

“假如有一天我能看破红尘,期盼能有缘到泉州开元寺做和尚,到时候就可以有机会探寻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著名小说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十月说,此次采风最想知道的是自己顶礼膜拜的弘一大师为什么选择泉州修道弘法,而且是清修律宗,这可是佛教中最苦的宗派。这座城市一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一代高僧前来,最后还在这里圆寂。尽管通过此次采风略有所悟地找到了一些线索,但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自己还会继续寻找下去。

挖掘

本土作家是“宝库”开拓者

在座谈会上,多位文坛大腕指出,泉州是一座文学创作的富矿,泉州作家是十分有福气的。特别是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后,在海丝文学创作中泉州大有可为,将迎来闪耀的“泉州时光”。

刘庆邦认为,对于泉州作家来说,每天都走在这座城市,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泉州经得起不断阐释和解读,这里对于作家来说是创作的“宝库”。

“我之前去过湘西,湘西自然风光非常好,但相较于泉州文化资源就显得简单了。但即便是简单,沈从文也写出了一个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边城》。”著名小说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东西说:“在湘西很多地方,看到老百姓家里挂出了三个人的照片:毛泽东、沈从文、袁隆平。老百姓把他们当作‘神’来尊敬。泉州这边宗教多元,百姓心中神很多,但是该怎么创造出文学上的‘神’,这就是本土作家的任务。”

“泉州作家是很有福气的,丰厚的泉州文化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资源。”邵丽说,真正创作优秀作品还是要依靠本土作家,泉州广大文学工作者要热爱这一片土地和这里传承千年的文脉,好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著名小说家、《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付秀莹说,此次采风活动从策划到成行只用了短短的一个月时间,足见泉州推动文化建设的力量和决心。这将吸引更多的文学工作者投身优秀作品创作中。本土文学工作者要运用好本土文化资源,特别是多元厚重的海丝文化,“他们对这些文化了然于心,渗透在血液里,创作出来的作品将更具深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海丝文化是泉州文学创作的宝库,泉州本土作家要运用好这些宝库,将这里的独特文化、历史故事和时代精神写出来,这样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最泉州’的优秀作品。”王十月说,自己到湘西首先想到的是沈从文的《边城》,到泉州想到的是陆昭环的《双镯》。当年读《双镯》这部作品自己才16岁,那时候是放牛时在牛背上读的,从此自己记住了泉州,知道了惠安女,受到泉州文学的滋养。

创作

优秀作品将“获3000多万个赞”

福建省作协主席、著名小说家杨少衡说:“我多次来过泉州,每次都有新的感觉。这次尤其不一样,源于采风期间与东西的一场对话,他说,泉州的很多东西本地人也许司空见惯,但对于外来者来说非常有启发。全国像泉州这样的城市没有几个,我们一定要把我们该做的事做好。认真地对待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她可以为我们的创作提供新的题材和文化资源。”

“每次来泉采风都会创作出一批高水准的文学作品,名家的作品视野非常开阔,对泉州文学创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戴冠青说,泉州文化底蕴深厚,民营经济发达,有着丰富的文学创作资源,本土作家应该好好思考,文学作品应该如何表现这些题材;还应该向全国名家学习,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建民用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四个字表达对泉州文学的态度,“欣”是泉州拥有一个丰富的创作宝库,“悲”是本土作家做得还不够,担当还不够。他说:“文学名家每一次来泉都是一种触动,提供一种视野、思想和观察事物的角度,这是本土作家所不具备的高度。”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海丝’作为泉州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文学创作的主题,应该如何更好地叙事和表达,这是本土作家首先要突破的创作瓶颈。”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林筱聆说,本土文学工作者脚踩着一座文学富矿,还要进一步深度地挖掘提纯,加工升华。

“要运用好脚下这片文化沃土,挖掘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弘扬时代精神,体现人文风貌,反映社会进步,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文学作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许旭明说,广大本土作家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只要创作出优秀作品就别担心没人喝彩,每一部关注泉州、支持泉州、宣传泉州的优秀作品,首先就会获得3000多万海内外泉州人的点赞,这种影响将波及世界各地。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