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刺桐双塔》《泉水之城》《中国传奇》见证百年前中西方文化在泉州碰撞出耀眼火花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9-07-02

 昨日,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泉城”:《刺桐双塔》(古斯塔夫·埃克、保罗·戴密微著)、《泉水之城》(安妮·邓肯著)、《中国传奇》(坎贝尔·布朗著)分享会举行。据悉,这三部著作是上百年前深爱泉州的西方汉学家创作的,见证了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百年回望,这三部著作对泉州倍显珍贵,特别是对泉州弘扬海丝文化意义深远,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百年来在泉州碰撞出的耀眼火花。

 

  据悉,《刺桐双塔》是一部至今无人企及的研究泉州东西塔宗教文化、建筑、艺术的学术专著。《泉水之城》《中国传奇》则是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融合中,逗留过泉州的两位文化先行者的经历与观察记录,可谓是泉州版的“清明上河图”。

《刺桐双塔》

  首部研究泉州东西塔的专著

  德国学者埃克与法国学者戴密微合著的英文版《刺桐双塔》,是第一部研究泉州东西塔的专著,详述了泉州东西塔的佛教建筑与雕刻、刺桐城及泉州开元寺的历史概貌,文中提供了中外多国史料、文献、典籍,并配有大量图照。

  据介绍,20世纪20年代埃克与戴密微来到泉州,他们被东西塔精美的建筑样式所惊撼,为塔身的浮雕造像所吸引。在中国学者朋友的帮助下,他们收集了该塔的有关资料,并且在开元寺地基捐建者黄守恭后裔黄奕住的资助下,搭建了16个脚手架,爬上四五十米的高台,拍下了两塔合计10层的雕刻照片,再对这些雕刻进行深入考证研究。

  “早几年就有耳闻这部著作,但一直没有机会看到。拿到手要着手翻译时,面临着语言障碍,发现不仅要熟知英文,还要了解德语和法语的语言逻辑和思维,经过反复阅读,方得入著作妙境。”《刺桐双塔》译者之一姚鸣琪说,这部著作不仅是第一部以外国人的眼光对泉州东西塔的建筑艺术进行系统阐释的专著,还是一部高水准的学术著作,特别是对东西塔和佛像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

  《泉水之城》

  泉州版“清明上河图”

  《泉水之城》是这三部著作中成书最早的,于1902年出版,距今近120年。作者安妮·邓肯20世纪初从苏格兰爱丁堡来到泉州传教。该书是其在泉州传教经历中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展示了百年前泉州版的“清明上河图”。

  据介绍,《泉水之城》记载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期间,一位西方传教士来泉州传教的经历。作者用西方人的眼光真实记录了泉州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为研究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泉州社会人文历史提供了有益的资料,从另一个侧面弥补了人们对泉州研究在史料上的不足。

  “身为泉州人,我更感兴趣的是书的上半部,一百多年前家乡的街道、庙宇、城墙、商铺、市井,种种风情,读来令人会心一笑。”《泉水之城》的译者周若蘅说。

  《中国传奇》

  作者祖孙的百年泉州情缘

  《中国传奇》其实是一部关于泉州的传说故事。有些读者也许会觉得奇怪:书中讲述的明明是发生在泉州的故事,书名为何却叫《中国传奇》?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副理事长张甘荔认为,作者在泉州生活了十八年之久,在泉州的所见所闻令其啧啧称奇。在作者眼中,泉州就是中国的缩影,在他的笔下,当时的泉州可谓是“世界宗教历史博物馆”。

  1893年,33岁的坎贝尔·布朗和妻子路易丝远渡重洋来到泉州,在古城西街一住就是18年。期间参与创办基督教堂和学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于1904年创立了著名的培元中学。1924年,坎贝尔·布朗在加拿大去世,伤感的路易丝却萌生了再回泉州看看的念头。1939年,已是75岁高龄的路易丝独自一人登上远洋客轮再次莅泉,一呆就是13个月。

  2011年,坎贝尔·布朗的两位孙女——72岁的琳达和68岁的伊莉莎白在整理祖父和祖母遗留的一只铁皮箱时,发现“满满一箱子关于泉州的书籍、信件和老照片,全是他们当年关于泉州的记忆。”她们惊喜万分,于是专程从加拿大赶来东方古城泉州,追寻祖父母的足迹。

  《中国传奇》由颜瑛瑛、颜玮珏姐弟翻译,两位均为媒体工作者。颜瑛瑛为本社东南综合新闻中心副主任。

  丛书出版

  填补泉州人译著空白

  据悉,《刺桐双塔》《泉水之城》《中国传奇》近期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三部著作的译者分别为:林雱、姚鸣琪,周若蘅,颜玮珏、颜瑛瑛,都是泉州人。丛书的出版填补了泉州人译著的空白。

  “由泉州本土人士而不是借助外力来翻译有关泉州的外文经典和资料,这是个新尝试。”该丛书主编、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原理事长周焜民说,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后,我们欣喜地发现,他们的译稿忠实于原著,文笔准确严谨而漂亮,或庄或谐,以“信、雅、达”称之,诚不为过。泉人译著空白的一页,就此翻过。

  这三部著作的译者,或为同学搭档,或为姐弟上阵,还有远在海外的“泉州女儿”,尽管他们来自不同领域,有高校教授,有公务人员,也有媒体人,他们大胆尝试,尽全力为自己的家乡献上了优秀的作品。

  周焜民认为,透过这三本书,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穿越历史的风云,看到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过去,看到它进步的必然。

  这三部著作的出版得到了各界的关注,泉州少林寺方丈释常定偶遇这三本英文书籍,得知其价值后便重金购买,并转赠泉州历史文化中心;闽南民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蒋钦全先生慨然赞助梨枣之资,让这三部著作得以顺利出版。

  研究泉州文化

  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在昨日的分享会上,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研究文化尤其是如泉州这种在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港口城市的多元文化,很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文化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全球视界下的泉州文史研究迫在眉睫,此次翻译出版的丛书就是这方面工作的探索。”华侨大学文学院原院长王建设教授说,在新的历史时代将优秀的文化研究成果引进来十分重要,这可以让本土学者知道国际专家怎么看待泉州。同时,还要将我们优秀的作品推介出去,让优秀的研究成果与国际专家交流,也进一步宣传泉州。

  相关链接

    西方汉学家眼中的泉州古城

  《刺桐双塔》原序节选

  对古老的泉州东西塔的描写始于1907年,第一次在西方文献中提及出自布朗先生(C.C.Brown)的短篇故事集。高延(J.J.M.De Groot)在其关于“窣堵坡(译者注即梵文Thūpa,指佛塔)”,(1919年)的专著中,称东西塔为“花岗岩巨塔”。本书所用的部分资料在柏石曼(Boerschmann)关于中国古塔的著作(1931年)中也曾用到。

  1917年左右,当时的法国驻厦门领事乔治斯·勒肯特 (M.George Lecomte)先生前往泉州,在莫亚(Moya)神父的陪同下参观了东塔须弥座的精美雕刻,并让当地的摄影师拍下,随后把照片寄给研究雕刻造像的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1918年,这位汉学家英年早逝,研究工作由此中断。之前沙畹把一些照片及潦草的笔记交给了福切尔(Foucher)教授,后者又将其交给了普集鲁斯基(Przyluski )教授。本书作者并没见过之前拍的照片,而他们的手稿也因转手移交而未曾目睹。1933年2月,福切尔教授和普集鲁斯基教授偶然看见埃克(G.Ecke)拍摄的部分照片,认出其中有些就是当初乔治斯·勒肯特所拍的那些雕刻,于是就把沙畹留下的所有资料都委托给了戴密微 (P.Demiéville)先生。虽然最初拍摄的那些照片由于质量欠佳而无法使用,但沙畹的笔记对本书的修订出版帮助甚大。

  《泉水之城》原序节选

  泉州,位于中国南部,处于离厦门口岸非常近的内陆,在台湾北角的对面,城市大小约如爱丁堡。和爱丁堡一样,这里也是致力于学习的地方——如果中国式精神活动的结果可以如此形容的话。在这里完成第二次大考并继续到北京通过第三次大考的学子们,会获得官场职位并成为要人。在孔庙的大殿里,挂着皇帝赐予那些杰出的泉州人的牌匾,是这个城市的自豪。

  关于基督社团在这里成长,以至成为公认的生活的一部分的故事是如此值得关注,并且能在书中写得这么好,简直应予嘉奖了。

  我是如此高兴能有机会推荐这本书给那些对邓肯小姐工作有兴趣的北部边境安息学校。他们在传教士冒险进入未知的海域时一直紧握着牵挂之索。

  《中国传奇》原序节选

  本书记载的故事是关于一座古老的东方城市。笔者深知再优美的文字也无法完整还原那个时代的记忆——那些散落在城市各隅的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街角的房屋、寺庙,尘土飞扬的道路,抑或是清澈高远的天空。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我们没能保留故事的讲述者和亲历者们的影像,也遗憾未能把他们口中一幕幕生动的情节搬上银幕。为了更好地保留故事原始的趣味性,讲述的过程力求简洁。

  故事的背景是在著名的古城泉州,地处中国福建省南部的丘陵地区。《爱比死亡强大》一文中提到的金门岛则位于福建省的最东部。

  笔者在泉州生活了十年,力图通过此书还原当地浓郁的地域色彩。这里的风景和当地的人民和文学作品一样,拥有巨大的魅力。初观之或许稍觉怪异,但接触得愈多,这份印象就愈加深刻,竟让人无法忘怀。粗糙又翠绿点点的山丘;随季节变化或嫩绿或深褐的稻田;灰白的城墙、小桥和佛塔;山中供奉神像的农庄;陈埭村一排排的红砖房;还有《坚强的跑步者》主人公离世的房间。(陈智勇)

 

来 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许凌晖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