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形胜无双地
泉州市地处我国福建省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4°15′~25°56′、东经117° 34′~119°10′之间。背山面海,与台湾一衣带水。
泉州市地形复杂,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西北部雄伟峻奇的戴云山脉,素有“闽中屋脊”之称。主峰戴云山位于德化县境内,海拔1856米;德化和永春、安溪的西部山地广蔓,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9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数百座,巍峨壮观,形成泉州市地势最高的第一级阶梯。戴云山脉延伸部分的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相间排列,地势较为开阔,属泉州市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沿海丘陵、台地地势和缓,连绵分布,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晋江中下游的泉州平原面积345平方公里,属海岸上升和泉州湾冲积平原,是泉州市地势的第三级阶梯。这里人口密集,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水陆交通方便,唐朝以来便是泉州港的货物集散地,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就从这里兴起。
泉州由于地处低纬度,境内西北有山岭阻挡寒流,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一年四季更替颇有规律:春季温暖,夏无酷暑,秋高气爽,冬无严寒;滨海风大,春夏多雨,夏秋多台风。全年气温15.5℃~21.0℃;最热七月,气温26℃~29℃;最冷一月,气温9℃~12℃ 。全市年降水量为1000~21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
泉州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蜿蜒曲折,长达541公里,大小岛屿208个,有泉州湾、湄洲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深水良港多,其中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罕见的天然良港。在泉州美丽的海岸线上,有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海底古森林和距今9000年~25000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及周边海岸带典型地质地貌。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于距海岸一两百米外、水深约两三米的潮间带,其年龄在距今6000年~7000年之间。古森林遗迹和牡蛎礁遗迹是自然界运动变化遗留下来的实物证据,人类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对于研究2万年前的古地理、古生态环境、古植物、古气候、台湾地质构造、海平面升降及海陆变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泉州古城区夹在晋江、洛阳江两条河流之间。西面的晋江绕经城南,东边的洛阳江自北南流,最终汇入泉州湾。自南北朝梁朝以来,这两条江就是泉州港的重要内河航道。晋江是泉州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戴云山麓,上游分东西二溪,东溪经永春,又称桃溪;西溪经安溪,又称蓝溪。二溪到南安双溪口汇合为晋江干流,穿越泉州市区和晋江市境,奔流入海,全长404.8公里,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洛阳江发源于泉州东北部的群山,全长39公里,流域面积229平方公里。据《闽中摭闻》记载,唐宣宗来到此地,纵览山川胜概,不禁赞叹:“此间风景,类吾洛阳。”——洛阳江之名由此而来。
泉州北部层峦叠嶂,青翠如屏,绵延数百里。市区四郊有清源山、紫帽山、葵山、罗裳山四大名山。清源山在泉州市区北郊,海拔498米,系戴云山向东延伸的余脉,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紫帽山在泉州市区西南郊,与清源山遥相对峙,因山顶常有紫云覆盖而得名。葵山在市区西郊古丰州镇北面,因山上有岩石一簇状似葵花而得名,山下的丰州镇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南边的九日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罗裳山在泉州市区南郊,因山形似古代服装罗裳而得名,海拔不高但在平原上山峰兀起,别有气象。
泉州历史上别称温陵、刺桐和鲤城,各自都有来历。
◆温陵 在市郊九日山东峰上,有一块宋代摩崖石刻,记录的是一个叫祖夷仲的提点刑狱元祐七年巡按温陵的事。这个石刻说明在北宋时泉州就已经出现了“温陵”的名称了。有学者推测,其得名始于唐甚至更早,与气候、地形有关:“辨地之高下燥湿,以播六谷之宜……泉州气候燠多寒少,故古有温陵之称。”
◆刺桐城 由于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海外商人将刺桐树种传入泉州。五代时围城种植,故称刺桐城。阿拉伯商人称之为Medinetal-Zaitun。前一词为城市的意译,后一词为“刺桐”的音译。蕃商称泉州港为刺桐港,泉州出产的丝绸、陶瓷为刺桐绸、刺桐缎、刺桐陶瓷。
◆鲤城 清顺治十五至十六年(1658年~1659年),泉州府城改造,古城定型。因城西北、东北、东南三部凸出,中心城区东西宽而南北短,从清源山俯瞰,形肖鲤鱼,故称“鲤城”。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