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引楼蔡清谈易
清代北京“泉州会馆”有副对联:“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上联夸耀泉州山川钟灵,有清源山、紫帽山、葵山、罗裳山四大名山;下联称赞泉州名人荟萃,重要著述有蔡清的《易经蒙引》、林希元的《易经存疑》、陈琛的《四书浅说》、苏浚的《四书达说》。这4部著作,有的钦命刊行,有的收入《四库全书》,成为泉州人的骄傲。
蔡清(1453年~1508年),字介夫,别号虚斋,福建泉州人。他著《易经蒙引》的地方,后人称为“蒙引楼”。楼今在泉州西街裴巷口西侧,原属水陆寺,寺庙后荒废,这座楼却保留至今。
蔡清在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参加乡试名列第一,成化二十年中进士后,他不想做官,因病告假,请求回归乡里。后来遵母命出来做官,历任礼部祠祭主事、吏部稽勋主事、祠祭司员外郎、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官职。父母相继去世后,他便归乡守制,在家教授学生。蔡清在泉郡成为理学的中心人物,形成清源学派,其影响遍及全国。他做官时,有很多人前来求学;回归乡里后,四方学子争相拜蔡清为师,有的不远千里而来。蔡清一一以礼接待。他讲授儒家经典著作时,注重提纲挈领,阐明要旨,使学子易于领会,透彻理解。他认为五经之首是《易》,所以他对《易》有很深的研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把自己的见解著成《易经蒙引》。他说,写作《蒙引》就是要让刚刚学习《易经》的年轻人把书上的道理真正地领会了,并慢慢地融会贯通,在自己的思想行为中体现出来。
蔡清在教授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品和应用能力。他认为,读《易》,一是正心术,二是重运用。他曾以《岳忠武朱仙镇班师论》为题,分析岳飞不知权变。他对学生说:真正的忠臣应该是听从正确的命令,而不应该听从错误的命令。当时,高宗以肺腑之言嘱托岳飞:“中兴之事,全委托卿了。”如今却一日十二道金牌催促班师,这不是秦桧所为是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高宗被秦桧所蒙蔽,岳飞就应该懂权变而不从命。顺从君命与为君主报万世不共戴天之仇,哪一个更忠呢?《易》曰:“大过之时大矣哉。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意思是说,非常之时一定会有非常之人,敢于做平常人不敢做的事。只有不循规蹈矩才能成就大事业。所以,把天下让位给别人,前世从来没人做过,可是尧却敢于去做;君主昏庸无道就讨伐他,前世也没人敢做,商汤就敢于做;国君触犯了国家法律就流放他,他知道认罪了再恢复他的职位,前世更没人敢做,而伊尹却敢于这样做。现在他们得到了世人的称颂,却从来没有人说他们是名教的罪人。岳飞当时如果能够不听君命,全力抗敌,等到功成之后,再率领将士向朝廷请罪,那时要烹要杀,粉身碎骨,万死不辞,也不失一个忠臣的本分,这叫作“权”。“权”出于不得已。如果不得已却还不懂得权变,即使是圣人也不能成就大事。
这一通议论,振聋发聩,使学生们深受触动。有的愤然而起,有的汗流浃背。蔡清接着又恳切地对他们说:学《易》,我是靠悟出来的。一个人文章虽然写得好,可如果心术不正,品行与学业就都随着坏了。一个人立身处世,可贵者还在立志。你们都不知道我的一段经历。我在成化丁酉年中解元,甲辰年中进士,洞房花烛,接着又金榜题名,当时真感到踌躇满志。恰逢生病,我便告假回家,陪伴娇妻,侍养慈母,往来官府,接待名流,自以为人生能够如此,也就知足了。一日闲居无事,为慈母作画。母亲站在我身旁,郁郁不乐地对我说:“我听说母以子贵,你却热心于儿女琐事,我能依靠你吗?”说罢一声长叹。我听了这话,惭愧得无地自容,恸哭失声,知道自己立志不坚,目标不远,有负慈母的厚望。第二天,我就启程进京赴任了。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懂得立志是什么,也才真正懂得治学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在治学上我得出的结论是:学宜养正性,持正行;要诀在于: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八个字而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殷切地寄希望于你们啊!
当时蔡清的学生中有陈琛、易时中、王宣、林同、蔡烈、李墀、张元玺、赵录等。由于蔡清的精心教导,言传身教,这群学生,后来人人居官清正,个个有著作传世,甚至影响到他们所教的学生:易时中的学生王慎中为明代古文运动的领袖,王宣的学生俞大猷是明代捍卫边疆的名将。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