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卿:绘就《泉州八景》的国画大师
人物名片:
李硕卿(1908年10月10日—1993年12月30日),字云田,祖籍惠安县涂寨镇下楼村,著名国画家。1928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生前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画研究院创作成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福建省文联常务理事、福建省民盟书画会主席、闽海墨会会长、华侨大学艺术系主任、泉州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李硕卿
每年春天,李硕卿门前的紫藤花如瀑布倾泻而下,如梦如幻,宛如他的画作一般引人入胜。
在这片花海的陪伴下,这位出身寒门的画家创作出了一幅幅经典传世之作,其中,有多幅作品被当成国宝收藏在中国美术学院等处。他最擅长创作的题材是山水,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他笔下熠熠生辉。作为泉州本土画家,他创作出了《泉州八景》《破金鸡灌晋南》等画作,为推介泉州不遗余力。
作品《刺桐春晓》
作品《征服世界第一峰》
天才少年出寒门
苦学绘画多不易
1908年10月10日,李硕卿出生在泉州城内,少时家境贫寒,随父种菜、卖菜。4岁时,李硕卿曾生过一场重病,昏迷不醒。绝望中,父母已为小硕卿准备后事,不承想天不灭大才,被放置于菜园边角草棚里的李硕卿半夜里居然哭出了声,这才有了他后面的精彩人生。
李硕卿从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绘画天赋,9岁时便能将孔门七十二贤人像画得栩栩如生。初中毕业后进溪亭美术师范学校学习,不久父亲病逝,他在泉州古城内自立画室,半工半读,卖画为生。1927年秋,他以娴熟画技考取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28年改称为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跳级插入西画班三年级。他刻苦自励,才华出众,先学西洋油画,兼修国画,博得该校国画大师潘天寿、王个簃的赏识和精心培养。他没有辜负师长的教诲和期望,奋力进取,锲而不舍,仅用一年工夫,就以优异成绩完成三年学业。
在完成学业后,李硕卿辗转多地教书育人,曾在泉州、厦门等地中学任美术教师,担任海疆专科学校教授。他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以中国画技法为本,辅以西洋画的光色等技巧,融中西画于一炉,从而形成雄健而秀逸,蕴含千情于其中,不溢一缕于外表的独特绘画风格。
任华侨大学艺术系主任时,李硕卿(中)在为学生授课。
写实国画《惠女水库》
记录宏大建设场景
1956年,李硕卿由泉州一中调入泉州工艺美术公司,担任美术指导,他自行设计的革新竹编工艺作品,是全国首创的创新艺术形式。他借鉴传统中国竹编技法,并结合现代美学思想,创造出独具匠心的作品。其中,仿铜脱胎漆塑和仿紫铜陶瓷器等作品,不仅在国内展出,还在世界各国展览中亮相。这些作品展示了李硕卿对传统工艺的珍视与创新的勇气,彰显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力。
同年,福建鹰厦铁路正在建设,李硕卿从来舟步行到邵武,走工地,住工房,深入鹰厦铁路工地体验生活,整整半个月,写生200多幅,易13稿。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绘成大型的中国画《移山填谷》,画面宽2米,长6米,展现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场面,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正如当时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若虹所说:“这(指《移山填谷》)是中国画新生的标志。”
作品《移山填谷》
1958年,他与陈大业、陈书涛,深入惠女水库开挖工程,历时近三个月,合作而成《惠女水库》。这幅画再现了惠女不畏艰险、开挖水库的宏大场景,“惠女精神”正是因惠女水库而来。
1958年夏、1959年春,这两幅画作相继被选送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引起国际轰动。后来,《惠女水库》被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馆,《移山填谷》被收藏于国家美术馆。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朝闻称《移山填谷》画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震撼中国画坛的佳作”。
1993年12月,李硕卿去世。临终前,捐献人民币10万元,作为李硕卿美术基金会经费。他的事迹被收录在《中国名人大词典·当代人物卷》《中国当代名人录》《现代国画家百人传》。1995年,泉州书画界成立李硕卿国画研究会,以纪念他的艺术成就和贡献。
作品《造船》
追求独特艺术之道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李硕卿的艺术探索深受潘天寿和刘海粟的影响,他吸收了二者的艺术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融入了油画的造型语言,使传统的中国画更加真实而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他曾积极践行刘海粟的主张,推崇中西绘画相融合的理念。
李硕卿最为擅长的创作题材是山水,他热爱写生,多次游历名山胜地,创作了许多杰出的山水作品。这些作品以细腻精致的笔触和饱满的色彩,生动地再现了壮丽景色和独特韵味。观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宏伟。
1960年开始,李硕卿游览黄山、雁荡山、峨眉山、太姥山、武夷山、泰山、庐山等风景名胜,视野大开,祖国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在他笔下生辉。
196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福建三画家李硕卿、陈子谷、李耕国画展览,分别在福州、上海、北京展出。南京国画院和福建美术家协会分别为李硕卿举办黄山、太姥山的写生创作画展。
李硕卿的艺术作品被珍藏在各大机构和个人收藏中,悬挂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武夷风光》,珍藏在中南海的国画《山水》和收藏在中国美术馆的6幅作品,都是李硕卿的稀世杰作。他的《移山填谷》《破金鸡灌晋南》《乌龙江上的早晨》以及长达2.8米的《武夷春光》等几幅作品被作为国宝收藏,这些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本身的精湛与独特,更体现了李硕卿对艺术事业的投入与奉献。1992年6月,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李硕卿书画集》。
作为一位艺术家,李硕卿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追求深度与广度的艺术之道。他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又不断进行艺术实验和创新,使自己的艺术创作真实而有力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他的作品既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
李硕卿以其传统与创新相融的艺术之道,展现了中国画和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不断追求艺术的创新和突破,为中国艺术界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了解和欣赏李硕卿的作品,我们能够深入体验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魅力,进一步拓展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作品《清源集锦》
创作《泉州八景》图
推介古城绝美风光
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画家,李硕卿为泉州留下了厚重的印记,他创作的《泉州八景》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泉州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他的女婿郑祖庵说,20世纪50年代初,李硕卿到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写生,看到各地都有对应的名胜八景,触景生情,觉得泉州也应该有自己的八景。回到泉州后,李硕卿每个周末都踩着自行车外出写生,踏遍了泉州大小景区,画出了《小山丛竹》《双塔凌空》《笋江月色》《东湖荷香》《凤山春晓》《清真夕照》《玉毬风动》《崇福晚钟》等自己心目中的泉州八景,《泉州八景》让很多人看到泉州这座古城的绝美风光,引起了很大共鸣。
李硕卿1961年创作的《破金鸡灌晋南》则展现了泉州49个村、近万名群众,自金鸡桥下动工,挖掘长达11.5公里渠道的场景。1962年,郭沫若为此撰书150余字的《金鸡水利工程记》书法作品,给予盛赞。
李硕卿不仅画泉州,也极力推介泉州。郑祖庵回忆,1978年8月,中国画院请李硕卿等全国30多位知名画家到北京创作,在讨论全国山水名胜时,李硕卿一句“天下名山多,清源居第一”脱口而出,推介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景区。据说,此语意外引来了刘海粟、华君武、沈柔坚等名家到老君岩写生创作,大大提高了清源山的知名度。
作品《紫藤》
李硕卿的一生,创作了无数的佳作名画,身边的朋友圈也都是那个时代的顶级名家,丰子恺就曾多次到泉州探访。李硕卿的二儿子,根雕艺术家李崇正回忆,父亲一生喜欢花卉,尤其喜欢紫藤和梅花。1948年,李硕卿的好友丰子恺来泉州瞻拜恩师弘一法师灵塔,知道李硕卿喜梅,特地从杭州带来一株梅苗,亲手植于李硕卿“雪庐”画室前,可惜的是,在李硕卿去世那年,那棵梅花也得了白蚁病追随而去。
按理说,靠着字画过上富裕日子不成问题。但是,李硕卿一生却以简朴出了名。在郑祖庵的记忆里,晚年的岳父,最喜欢的食物是稀饭、咸菜和香蕉。每逢岳父生日,郑祖庵第一件事就是买上一大串小米蕉送去,“每次都能博得老人家的欢心”。
李崇正说,一生钟情紫藤的父亲,70年前曾在其故居门前种下一棵紫藤。每年春天,紫藤花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将小巷点缀得如梦如幻,父亲平日里就多以画紫藤练笔。“他一生画过的紫藤无数,单小品画就有3200多幅。”光阴流转,那片美丽花海陪伴了李硕卿大半生,激发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滋养出了一幅幅经典传世之作,也见证了李硕卿传奇的一生。
时光渐远,先生已逝。而他种下的紫藤却愈加繁茂,愉悦着一拨又一拨的赏花人;他的画作,风采不减,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