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研学世遗城 感受“宋元中国”韵
日前,随着“蒲牢”“赑屃”(bì xì)装置分别出街落座西街钟楼、威远楼旁,世遗泉州的“十龙九子”生肖艺术装置迅速火出圈,大有追赶超越兔年“簪花兔”之势。
当下,龙年春节和寒假即将到来,不断“上分”、不断放大招的泉州文旅人气旺盛。趁着假期来世遗泉州“寻龙”研学的学生和其他市民游客,与这些龙年生肖艺术装置打卡时,将与“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撞个满怀,“龙众”(“全部”的闽南语谐音)满载而归。
乐迷“囚牛”
时代村观千年古城变迁
据传,囚牛(qiú niú)为龙之长子,性情温顺憨憨,专好音律,抚琴弹拨,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
文旅部门和设计团队鉴于其喜爱音乐的特点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有所呼应,同时南音表演扮相精致,在闽南俗语中形容为“水铛铛”,为其赋予闽南语祝福名“龙众水铛铛”(意为“大家都漂亮”)。
“囚牛”艺术装置原拟安放在新门街泉州梨园古典剧院、泉州南音艺苑旁,但因场所和安放问题,将改放在刺桐时代村。
一日玩遍百味泉州,一天还你千年刺桐。刺桐时代村由原泉州内配厂的“退二进三”改造而来,是一个以闽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景区,展现了从宋元以来泉州千年古城变迁。村内,将泉州传统手工艺、曲艺、小吃等多元文化元素整合在一起,设有非遗互动环节,可亲身研学体验花灯、糖画、妆糕人、金苍绣制作。此外,还有南音、高甲戏、木偶戏、南拳等传统艺术和踩街、火鼎公婆、传统婚俗等传统民俗展演。
义气“睚眦”
元妙观体味道法自然
“睚眦”(yá zì),龙之二子,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性格刚烈,是“钢铁直男”。睚眦是辟邪克敌的化身,黑金的颜色象征着威严与高贵,有着爱憎分明的性格,“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江湖义气。因此,它被以闽南俗语“龙众是兄弟”赋名。
“睚眦”艺术装置拟安放在东街新府口的元妙观旁。
元妙观俗称“天公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初曰“白云庙”。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改名为“天庆观”。元朝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改“玄妙观”。清康熙七年(1668年),为避清圣祖玄烨之讳,易名“元妙观”,沿用至今。
元妙观是泉州这座“泉南佛国”“世界宗教博物馆”最负盛名的道教宫观。它是道教传入泉州后所建的第一座道观,也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历史上,元妙观在每年除夕通宵达旦演戏,常有欠债的穷人前来避债,度过年关,因此元妙观的戏台又叫“避债台”。
平安“嘲风”
世遗点研学海洋商贸
“嘲风”(cháo fēng),龙之三子,形似兽,平生好望,作为殿角走兽性格活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辟邪安宅的好手。“嘲风”装置右手搭在头顶望远,左手手持平安风车,被赋闽南名称“龙众平安无代志”,意思为“大家都平安无事”。
“嘲风”艺术装置拟安放在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旁。
作为世遗点,德济门遗址和天后宫都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创建于1196年。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天后宫是外来商人、货物进入泉州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人祭祀海神妈祖之后,顺着晋江通往江口码头或者石湖码头前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
德济门遗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南面紧临晋江,建造于13世纪,沿用700余年。它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为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
盘钟“蒲牢”
西街钟楼看“市井十洲人”
“蒲牢”(pú láo),龙之四子,平生好吼。古寺常有的洪钟上龙形兽钮就是它的模样,喜欢盘踞在洪钟之上。
设计团队将蒲牢形象与“西街钟楼”相结合,手捧明珠,盘于高楼之上,以寓意“大厝兴起,八方来财”,给它赋予闽南名“龙众起大厝”,祝福“大家都能盖大楼”。
“蒲牢”艺术装置已安放在西街钟楼旁。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整个街区就像一座穿越时空的博物馆。西街自唐朝开元年间“列屋成街”起,至今已超过1300年。古代泉州以西街为起点,逐渐向外开拓发展。作为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海丝起点城市,不少来此经商或定居的波斯、阿拉伯等海外商人游走在古街上,史称“市井十洲人”。
街上的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寺门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对泉州文化的评价。寺内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是泉州古城的真实写照。位于“南北一长街”交汇处的钟楼,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泉州古城的中心地标。钟楼始建于民国时期,意在提倡惜时守时,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
喜烟“狻猊”
关岳庙前论忠义通财运
狻猊(suān ní),龙之五子,形如狮,喜烟好坐,坐于庙中佛前或香炉之上,獠牙竖耳,吟叫则云烟出。
设计团队将狻猊形象与香炉结合,使之慵懒地侧卧台座之上,元宝环绕其身,表达了躺赢、赚大钱的朴素愿望,赋予闽南语祝福名“龙众趁大钱”,祝愿“大家都能发财赚大钱”。
“狻猊”艺术装置拟安放在通淮关岳庙(俗称关帝庙)旁。
通淮关岳庙位于涂门街,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主祀关羽,1914年增祀岳飞,故改名关岳庙。它的所在地通淮门是古代泉州的水陆要冲,海外到泉州贸易必经处。千年以来,泉州百姓在此祈福,或求平安健康、生意兴隆,或祈风调雨顺、消灾化吉,关岳庙已成为一座融合“忠义”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庙宇。门前的对联“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体现泉州人对正直忠义的追求。
强壮“赑屃”
威远楼赞宋元世界大港城标
赑屃(bì xì),龙之六子,外形似龟,身强力壮,善驮重物,常见于石碑的基座,是长寿吉祥健康的象征。
设计团队根据赑屃的特点,背驮石碑,石碑的“勇”字突出闽南语谐音“龙众勇”之意,勇在闽南语中代表着强壮,“龙众勇”则是“大家身体都强壮”。
“赑屃”艺术装置已安放在威远楼前。
威远楼旧称谯楼、谯门,始建未详,起初在唐五代刺史署前(现今钟楼稍北大街中)。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见谯楼“瓦腐木朽,凛然将压”,于是主持重修,留有《新修谯楼记》。偰玉立将在州衙前新修的这座高大恢宏的谯楼,命名为“威远楼”,由此成为泉州在海交极盛时期作为一个国际大港的城市标志。威远楼在历史上数毁数修,现今的威远楼重修落成于1989年。
光明“狴犴”
三朝巷品读孝廉文化
狴犴(bì àn),龙之七子,形似虎,秉持公正,明辨是非威严不可侵犯,是维护光明正义的象征,也是百姓的守护神。
设计团队根据狴犴形象与三朝巷“三朝元老”公正护民的含义相契合,将狴犴形象与闽南花灯结合,结合闽南语取名“龙众灯场”,谐音“隆重登场”,象征着光明驱除黑暗,照亮人间。
“狴犴”艺术装置拟安放在三朝巷。
三朝巷位于开元寺紫云屏南面。五代时期的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泉州永春人)曾下令环城遍植刺桐树,为泉州留下“刺桐城”的别称。留从效的六世孙留正在南宋历经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丞相,封魏国公,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南宋时巷子边有一座为他而立的“三朝元老”牌坊(现存于泉州市博物馆),牌坊附近的这条巷子就称为“三朝巷”。
三朝巷内曾有一座旌孝坊,是为明代泉州孝子秦升而立。现鲤城区挖掘搜集孝廉文化故事,在三朝巷建设廉韵悠长、独具特色的孝廉文化讲堂、孝廉文化主题墙和清风亭主题微公园,打造成古城廉洁文化新地标。
好文“负屃”
赏宋元州府文庙最高规制
负屃(fù xì),龙之八子,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喜欢碑文书法。
设计团队让负屃身着“状元红”大褂,怀抱一本“敖读册”,结合闽南语取名“龙众敖读册”,谐音“大家都会读书”,祝福红红火火、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负屃”艺术装置拟安放在泉州府文庙。
作为世遗点,泉州文庙及学宫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文庙是古代官方纪念和祭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场所,学宫是古代泉州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它始建于唐代,于北宋976—984年间迁至现址,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西侧为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东侧为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乃中国东南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群。核心建筑大成殿是全国比较少见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殿顶铺黄琉璃瓦,正面殿前檐下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为宋元时期州府级文庙中最高的规制。
避灾“螭吻”
金鱼巷口励“鱼跃龙门”
螭吻(chī wěn),性情好望喜吞,喷浪降雨可避火灾,驱除魑魅,曾是“鱼跃龙门”的励志逆袭主角,千年来立于屋脊上为人们护佑避灾。
设计团队认为螭吻形象与金鱼巷鱼跃龙门寓意相契合,结合泉州非遗手艺妆糕人手法制作螭吻造型,取“糕”字做谐音,取闽南名“龙众糕升”,祝福大家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螭吻”艺术装置拟安放在金鱼巷。
金鱼巷位于中山路,全长271米。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年)进士、福建转运使谢仲规,曾在此建宅。他官至三品,依唐宋官制,三品以上官员可授紫金鱼袋。其后人在宅邸处建祠堂,祠堂上挂一匾额,上书“金鱼世第”。后来巷子便被称为“金鱼巷”。值得一提的是,谢仲规的老丈人就是主持建造洛阳桥的蔡襄。
金鱼巷是泉州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的范本,改造时囊括了十几种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包含海蛎壳白灰粉刷、夯土墙、出砖入石、大小木作、铜板地雕、木雕、石雕、泥塑等。
处处有龙
行走研学泉州敬请留意
其实,作为世遗之城,泉州处处有龙。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中,从石雕木雕到彩绘,龙是各种雕刻工艺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从古庙祠堂到村口都有龙形装饰物出现。比如通淮关岳庙屋顶就有数条剪瓷雕的龙,金鱼巷口就有剪瓷雕作品《鲤鱼化龙》。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嗦啰嗹”最早的形式是码头工人成群结队地敲锣打鼓并扛着“龙王头”,以歌化缘,祈愿风息涛平、合家平安。
具体到“龙生九子”,天后宫泉台妈祖文化交流展厅里一把兵器上有“睚眦”,文胜巷同莲寺铜钟守着一只“蒲牢”,水门巷三义庙二楼香炉下有只“狻猊”,承天寺入门处有一只背着重修碑记的“赑屃”,关岳庙两扇大门上有衔着门环的“狴犴”,湖心街洪氏宗祠屋脊上站立着一只“螭吻”……
行走在“宋元中国·海丝泉州”街头巷尾,不妨边走边“寻龙”,为龙年增添些惊喜与收获。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