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传承刺绣技艺 活化非遗泉绣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4-05-09

 

老师指导学生刺绣

近日,一项由泉州主办的巾帼非遗绣品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启动,拟用十年时间培养1000名女性非遗绣品技能人才,首期公益培训班于当天正式开班。25名学员跟随非遗传承人的步伐,了解泉绣历史、品鉴文创精品,在穿针引线中,读懂这门指尖上的技艺。

 

首期课程共有25个学员

针线传情 刺绣承艺

上绷、理线、劈线、穿针、起针、落针……走进鲤中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非遗泉绣教室,林玲正跟随老师的步伐,系统地学习泉州非遗金苍绣、珠绣等刺绣技艺。绣架前,林玲一手在上一手在下,来回穿针引线认真刺绣,低头专注地练习辫子股、散套等针法,手中的针线在绣布上缓慢游走,虽然针法略显生疏,针脚不够均匀,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没过多久,一瓣娇小的刺桐花瓣便已初具雏形,令她颇有成就感。

“太奶奶是我学习泉绣的启蒙老师,我想借这个机会怀念她。”林玲告诉记者,她是泉港人,从小跟在太奶奶身边长大。小时候,她常常坐在太奶奶身边,看她和小姐妹们一起绣花做鞋,以金线固定,珠子点缀,融合了金苍绣、珠绣和白绣的图样设计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次偶然得知该公益课程后,她立刻报名参加。“学习刺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家乡的非遗刺绣文化值得传承和活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泉绣这门指尖上的技艺。”

“泉州拥有很多独特非遗技艺,希望这些宝贵的技艺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来自惠安的学员陈婷娥告诉记者,她经常会带女儿参加金苍绣、闽南砖雕、高甲戏等非遗亲子活动。在她的引导下,12岁的女儿从小就对传统文化展现出极高的热情,现在还跟随非遗传承人吴艺华老师学习、演出梨园戏。她女儿所穿的梨园戏服上面的刺绣大多是手工完成,“当时我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纹样图案,一下子被迷住了,也因此萌生了想学非遗刺绣的想法”。

“亲手制作的刺绣作品能够传递出超越物质本身的真情与心意,这是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陈婷娥本人在服装行业有着10多年的丰富经验,对于衣服的面料和工艺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近年来,随着新中式和国潮风的崛起,也让她对非遗刺绣艺术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开设免费培训班 系统教授泉绣技艺

林玲、陈婷娥等人都是鲤城区巾帼非遗绣品人才培养计划的首期培训课的学员,首期课程共有25个学员,年龄在22岁—53岁不等,其中有来自中医、服装等行业、专业的女职工、女大学生,也不乏在家中担任“顶梁柱”角色的母亲们。据悉,鲤城区巾帼非遗绣品人才培养计划拟用十年时间培养1000名女性非遗绣品技能人才,每年面向有学习刺绣意愿的妇女群众免费开设4—5期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每期为24节课,每周六集中授课,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学员学习掌握金苍绣、珠绣、白绣等泉州三大绣品的刺绣技艺。

“泉绣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之一,理应得到重视与传承,但如今却面临诸多窘境。”该项目的负责人吴丹介绍,泉州纺织业最早起源于古百越族与闽人融合时期,并在唐初得到极大发展。中唐时期,泉州港迅速发展成中国的四大贸易港之一,丝绸业也承运而兴。到了宋代,泉州已有纱、绢、绫、罗、缎等丝织品和经纬提花、经线显花等成熟技艺,以“刺桐缎”“刺桐绣”为代表的丝织品织造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并在明朝初年成为全国的织造业标杆。明末,受海禁政策的影响,泉州纺织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破坏和限制,至今仍保留金苍绣、珠绣和白绣三大泉绣技艺。

吴丹说,如今在泉州的绣娘平均年龄达到55岁左右,面临数量少、后继乏人、缺乏新领军人物等窘状,阻碍了泉绣发展的步伐。为了能将泉绣非遗技艺传承并发扬下去,他们决定响应政府号召,启动绣品人才十年培养计划。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