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完成“刺桐侨厝”首轮摸底调查 为950万泉籍华侨华人守住“乡愁基因”
泉州积极创建华侨建筑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刺桐侨厝”完成首轮摸底调查
今年基本建立全市名录,明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经验
7月24日,泉州市住建局牵头召开“刺桐侨厝”、特色文化街区工作推进专题会,总结回顾今年以来各地关于这两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就下阶段工作开展部署。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各地均完成“刺桐侨厝”首轮摸底调查工作,已进入委托第三方开展甄别、评估和论证的阶段,预计10月可基本完成复核工作,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将于11月按标准认定公布名录。
拥有不少华侨建筑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留住了乡愁、维系了海内外乡情。(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作为著名侨乡的泉州,呈现“三个900万”鲜明特征,即约900万人口常住泉州、约900万台湾汉族同胞祖籍泉州、950多万泉籍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十户人家九户侨”,广大泉籍华侨华人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25个设区市重点侨乡中位居第一,长期以来是泉州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泉州开放发展的“参与者”和“联络员”。
得益于广大华侨“探(赚)大钱”就回乡“起大厝”的传统,数百年来,泉州城乡形成数量众多的侨厝、侨居、侨村。它们以骑楼、闽南红砖大厝、中西合璧洋楼(番仔楼)、手巾寮、土楼、吊脚楼、石堡等多种建筑类型展现风姿,是闽南文化与海外文化交流的时代见证,更是华侨历史的“活化石”。
在全市各界的共同重视下,如今,这些美丽的华侨建筑有了“刺桐侨厝”的集体命名。不仅如此,由市住建局牵头,泉州还在全市统筹规划,将“刺桐侨厝”系统性地纳入历史建筑保护体系,并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的重要题中之义。
去年11月,在充分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实施。根据该行动方案,泉州将打造“刺桐侨厝”保护品牌,更好地延续区域内侨厝、侨居、侨村传统文化和历史风貌,构建系统性、整体性华侨建筑保护体系,创建华侨建筑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全市随即全面启动华侨建筑普查和试点示范打造工作,探索建立保护责任机制。按照时间表,今年11月底前,泉州将基本建立全市华侨建筑名录,初步建立多层次保护体系,聚力打造县、镇、村三级华侨建筑风貌展示区(点);到2025年,全市华侨建筑保护水平成效明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经验。
“刺桐侨厝”保护品牌打造进行时——
为950万泉籍华侨华人守住“乡愁基因”
□融媒体记者 孙灿芬 通讯员 李溢海 叶森森 洪韦阳/文 住建部门/供图(除署名外)
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华侨建筑,是散落在侨乡大地上的“明珠”,承载着广大泉籍华侨华人的乡愁和家国情怀,展示着泉州融通中外、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
让这些华美的明珠再现光彩,泉州启动“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提出了“打造‘刺桐侨厝’保护品牌,创建华侨建筑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明确目标。7月24日,时值泉州申遗成功三周年前夕,以定期协调调度的机制,市住建局牵头召开专题推进会,在细节里凸显出专项行动推进的稳扎稳打,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世遗城市泉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基因初心如磐。
借由这次专题会揭开的新闻面纱,泉州晚报记者详细了解泉州打造“刺桐侨厝”保护品牌的前因后果,呈现泉州为950万泉籍华侨华人守住“乡愁基因”的种种努力和可期未来。
由菲律宾华侨蔡资深及其父蔡启昌所建的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
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龙苍社区是著名侨村,华侨建筑集中。
1.为什么
系统保护利用 多命题交汇下优解
“十户人家九户侨”。从明末开始,许多泉州人陆续“下南洋”谋生。功成名就的他们,往往秉持“探(赚)大钱、起大厝”的传统,在家乡泉州建造融通闽南文化与南洋、西洋文化的侨厝,盛放浓厚乡愁,诉说家国情怀。而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泉籍侨亲不吝财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国和家乡,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们从一座座华侨建筑里,感知文化艺术,也看到它们铭记的历史和精神。
保护利用华侨建筑,泉州多年来持之以恒付诸行动,亮点频频、成效明显。
在法制和规范层面,《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闽南地区骑楼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标准》《闽南传统民居营造和修缮指南手册》《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等,从不同侧面为保护利用提供依据、准绳和相关标准。
在实践层面,泉州采用低冲击、微干扰的“绣花”功夫,修缮保护鲤城陈光纯故居、晋江梧林村胸怀祖国楼等160余处华侨历史建筑,并依托华侨古民居建设永宁镇华侨历史纪念馆、披云灵光家国情故事馆等200多个精品乡村侨史馆侨领馆。
记者获悉,泉州的行动实践,在全国范围得到认可和推广。拥有不少华侨建筑的泉州古城,其保护提升实践被《人民日报》点赞,金鱼巷微改造、中山路保护传承等项目经验示范全国;在赓续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融合闽南文化与侨乡文化上创经验的晋江,被住建部列入2023年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永春县岵山镇、鲤城区后城240号等华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做法,在《中国建设报》作典型报道,中山路、梧林传统村落保护案例入围“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
“在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全市接连开展‘聚侨赋能’‘聚侨引侨和泉商回归’专项行动的大背景下,保护利用华侨建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市住建局局长张志铭介绍说,充分挖掘和有效保护华侨建筑,既是泉州打造世遗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生动注脚、发展文旅经济的动能活力,也有望为全国侨乡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保护利用示范经验。与此同时,这还将为广大泉籍华侨华人守住“乡愁基因”,凝聚他们的情感力量,进一步地,吸引他们多回乡走走看看、投资考察,赋能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
而这,无疑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全域谋划,增强要素保障。出台实施《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在此情境下提上重要议程。
泉港万顺侨楼由旅马华侨黄进财兄弟所建(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是“华侨乡愁”晋江模式代表(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2.怎么做
分三年稳步推进 在全国打品牌创典范
2023年11月,在充分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正式出台。
这一份保护利用的用心,从“刺桐侨厝”这一集体命名上即可感知一二。历史上,泉州被称为“刺桐城”,有着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刺桐港,至今,刺桐树和刺桐花仍是泉州的市树、市花。以“刺桐侨厝”命名泉州华侨建筑,不仅简洁凝练,更浓缩着一份历史的荣光与岁月的温情。
按照方案,“刺桐侨厝”具体指的是在泉州市境内体现海内外紧密历史文化联系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以及历史价值的代表性华侨建筑,包括已经公布为传统风貌建筑、历史建筑、文物以及特定意义的建筑。三年时间内,由市住建局牵头,市委统战部(侨办)、司法局、财政局、人社局、资源规划局、文旅局、侨联以及各县(市、区)政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等市县两级协同参与,实施统筹保护规划、组织全面普查、分批认定公布、重点保护提升、编撰系列丛书、培育工匠人才、创新活化利用等在内11项重点任务。
“总体目标是打造‘刺桐侨厝’保护品牌,构建系统性、整体性华侨建筑保护体系,创建华侨建筑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张志铭说。
为此,市财政新增500万元年度预算用于“刺桐侨厝”保护利用,各地也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配套专项资金,“以奖代补”重点支持华侨建筑建档、保护修缮,周边环境风貌整治,功能业态提升、活化利用等工作。
由旅菲华侨蔡德川所建的石狮锦誉居
经近年修缮后,惠安利通南海楼及旁边的红砖护厝,流光溢彩,重现昔日荣光。
3.做了啥
摸清底数 策划形成“群效应”
光阴荏苒。转眼,2024年过半,距三年专项行动方案出台已历时8个月。为检视工作推进情况,24日上午,市住建局举行专题会议,召集各县(市、区)、泉州台商投资区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分管局领导和业务科室负责人等,交流推进情况,商议下阶段工作。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方案印发后,各地即组建普查队伍,对辖区内的侨厝进行全面摸排,截至目前已完成首轮摸查,大部分进入委托第三方开展现场复核认定的阶段,预计10月可完成复核,11月底前按方案节点公布名录。
此间,晋江行动效率可圈可点。“近年,晋江着力打造以梧林传统村落为代表的‘华侨乡愁’晋江模式,并以此入选全省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十大模式’。”晋江市住建局系统党委专职副书记林积焕介绍,延续优良经验做法,泉州市级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后,晋江即出台贯彻落实意见,并迅速组建工作专班与现有风貌办、传统村落办等机构合署办公,统筹推进华侨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眼下,晋江在对辖区内656栋华侨建筑线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已先行公布87栋有保护价值的华侨建筑名单。
按照方案,重点保护提升方面,各地原则上每年需策划实施1个以上“刺桐侨厝群”重点保护提升项目和10栋以上零星的华侨建筑修缮,并努力串点连线成片,打造“一县一核心区、一镇一片、一村一馆”华侨建筑风貌展示区、乡愁记忆馆。首批试点示范展示项目的完成时限为今年年底前。对标对表,各地因地制宜、聚力推进,并正探索活化利用的多元场景。
记者获悉,为充分挖掘建筑里的“侨”故事,下阶段,我市将通过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浓墨重彩开展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在内的专题宣传。
安溪今年“刺桐侨厝群”重点保护提升项目蓬莱镇“白头格”
永春今年实施北硿华侨茶厂建筑群重点保护提升项目
■相关链接
“刺桐侨厝”首批试点示范展示项目进度一览
●鲤城区重点保护提升项目——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拟打造华侨文化主题街区,已完成主入口牌坊建设,正进行示范区主路地下管网建设,10栋零星华侨建筑已完工8栋、在建1栋。
●丰泽区将后厝社区丁马成故居、法石社区何氏祖厝、浔美社区万福来故居三宗纳入年度修缮任务,目前处于修缮方案设计和审批阶段。
●洛江区完成黄奕聪故居、侨批馆等4栋华侨建筑保护修缮,计划结合桥南古街重点改善提升项目计划结合桥南古街重点改善提升项目,打造桥南古街片区“刺桐侨厝群”。
●泉港区重点开展界山镇东张村华侨建筑群保护提升项目,已完成永福楼、东昇楼修缮,10栋零星华侨建筑开工6栋、竣工2栋。
●石狮市华侨建筑群重点保护项目主要对后花社区后花街、延平路、荷坑巷部分古大厝、番仔楼、南洋风格建筑进行修缮提升和周边环境整治,10栋零星华侨建筑开工9栋,其中2栋先行完工并实现活化利用。
●晋江市灵水传统村落华侨建筑群一期项目,实施10栋华侨建筑修缮、周边环境风貌整治、功能业态提升、活化利用等任务,龙湖福林村聊蔽风雨庐、晋江塘东蔡泉声旧宅、金井围头村吴永秦侨厝等10栋零星华侨建筑项目,3栋已竣工,两项任务均完成计划总投资超六成。
●南安市实施的石井奎霞华侨建筑群修缮,目前已进入施工,10栋零星华侨建筑已开工,其中5栋已竣工并实现活化利用,修缮完成总投资超六成。
●惠安县辋川镇峰崎村华侨建筑群正进行整体策划设计,并同步提升整治周边环境,10栋零星华侨建筑修缮开工7栋,其中已完工3栋。
●安溪县蓬莱镇上智村“白头格”华侨建筑群重点保护提升项目,预计8月底开工,10栋零星华侨建筑开工8栋,其中已完工4栋。
●永春县策划实施的北硿华侨茶厂建筑群重点保护提升项目,已完成八个功能分区中的五个,实现计划总投资超八成,10栋零星华侨建筑均已开工。
●德化县开展锦山村华侨建筑群重点保护利用项目,已完成投资进度75%,10栋零星华侨建筑已开工9栋,其中完工4栋。
●泉州台商投资区策划实施东园镇龙苍村华侨建筑群重点保护提升项目,10栋零星华侨建筑确定修缮名单和内容。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