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复绿生金 矿山新颜
让矿山修复“盆景”变“风景”
南安市鸡笼山东进地块生态修复项目(治理后)
洛江区马甲镇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后)
南安市鸡笼山东进地块生态修复项目(治理前)
惠安县路通、满山红采石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前)
永春天湖山废弃矿山修复导入“养殖+农业”等产业。图为建设中的蛋鸡产业项目厂房。
洛江区马甲镇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前)
“祛疤复绿”,泉州正发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总攻。
总面积约6万亩,涉及2406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点……这是泉州矿山生态治理的历史伤痕。20世纪80年代,矿业开发、石材业快速兴起,挖山采石虽短暂为城市带来财富,却也让众多山地成为城市“疤痕”。
2023年11月,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时发现,泉州市一些县(市)仍存在矿山开采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对泉州矿山生态治理亮起“红灯”。
以雷霆之势整改,换生态底色归来。去年以来,泉州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做好生态环保督察“后半篇文章”。通过“最严整改”,泉州开展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百日攻坚”行动,一场“啃硬骨头”的矿山生态治理攻坚战打响,大起底、全覆盖、全面摸清全市涉矿图斑底数,提前半个月完成既定7个“100%”目标任务,超额完成5个“100%”扩展任务。
如今,放眼泉州各地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点,越来越多复绿生金的故事涌现,让城市全面“祛疤”、“颜值”刷新。
□融媒体记者 林书修 庄丹丹 林绿波/文 市资源规划局/图
迅速攻坚
20多天内全面摸清涉矿图斑底数
登上惠安路通、满山红矿山的生态修复项目高点,撒播草籽的人工草地绿茵成片,修复后的矿山正重披“绿”装;走进南安霞美的鸡笼山,满是绿意与惬意,矿山遗留的岩壁上,郁郁葱葱的草木长势喜人;南安石井的蔡仔山同样换新颜——平地、岩石边坡等不同区域,种上了乔木、灌木、草等不同植物,“挂网喷播”让石山冒出绿草,“客土回填”让岩层蒙上“皮肤”,“边坡修复”让布满碎石的山坡与绿植“紧紧相拥”。
这些曾经疮痍的矿山,历经长期的露天采矿,山体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直面问题,迅速攻坚。泉州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工作小组,将矿山治理“百日攻坚”纳入重点工作调度,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以“周”为单位高频调度,自然资源、发改、交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住建、应急等部门集中办公,实行常态化会商和挂图作战,在20多天内全面摸清全市涉矿图斑底数。
建立机制,强化监督。泉州采取“2+2+N”工作模式(即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市县两级自然资源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N个相关职能和专家技术团队),建立自然资源、公、检、法等部门联合协作的快查快处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同时,组建督导组,加强对县(市、区)指导,以精细化、针对性举措做到既督“事”、又督“人”,发现并协调解决50多个堵点、难点问题,做到帮督一体。
系统“修山”
全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已修复2.1万亩
从“挖山”到“修山”的观念转变,增绿于山,还绿于民,刻不容缓。
以典型废弃矿山治理为切入点,泉州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把标本兼治原则贯穿始终,让矿山治理的长效制度优势转化为长久治理效能。
——刀刃向内,全面“体检”。
坚持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不遮掩矛盾。去年以来,泉州组织各县(市、区)通过无人机拍照、人员现场踏勘、核查、测绘等方式,完成矿山治理“五个专项”的全市性调查摸底工作。对涉及饰面石材开采宗数、涉矿土地平整项目比中央环保督察时的底数增加等情况“照单全收”,谋划整改措施。
“在推进既定目标任务的同时,我市还组织工作专班,针对短板,自我加压,额外完成5个‘100%’。”市资源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其中,对立行立改项目,100%进场施工;14家已取得许可证的持证在采矿山,100%列入市级绿色矿山库;各县(市、区)100%建立“废弃矿山治理责任制”和“打击非法盗采长效机制”;“百日攻坚”所有整治项目100%建立“一矿一档”“一宗一档”和“纸质+数字”的矿山治理“双档制”制度,并在乡镇、县、市三级建档;全市“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418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已100%动工……
——科学谋划,编制修复蓝图。
为推动修复项目前期提速开工。编印《泉州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技术手册》,推出土地平整项目恢复开工“十条”工艺措施,组建包含30家单位在内的“矿山修复编制单位信息库”和167名专家在内的“修复方案评审专家库”。采取“攻坚联审、多点并审、连众合审”模式,召开41场方案评审会,提前完成“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418个废弃矿山图斑生态修复方案评审,为项目修复抢抓“黄金时间”。
其中,惠安路通、满山红项目按照“损害事实不协商、赔偿金额不让步、执行方式可商议”原则,追缴生态赔偿金3632万元,助力项目生态修复工程快速推进,较计划时间进度提前两个月。
——“数”智并行,常态长效。
泉州对所有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建立“纸质+数字”档案,及时更新归档相关信息。其中,惠安在全市率先自主开发工程砂石全过程监管系统,将全县矿产资源“一张图”夯实为数据基底,对砂石资源有偿处置实行动态监管,以数字赋能降低流失风险,常态长效抓好矿产资源管理工作。
各县(市、区)还建立健全“废弃矿山治理责任制”和“打击非法盗采长效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处置流程、收益管理,通过采用无人机和地面人员定期巡查、安装监控探头等多种方式,确保矿山生态修复效果。同时,打造“物防+人防+技防”立体化管理新模式,组织搭建“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监管系统”,逐步走出更加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道路。
“目前,几个典型案例生态修复工程均已竣工并通过市级验收。”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惠安正积极谋划生态修复项目景观二级提升;鸡笼山项目生态修复工程累计回填土方12.9万立方米、植树1.57万株,喷播草籽13.26万平方米,修筑设施11处,工程比省整改方案要求完成时间提前16个月。
放眼全市,2406处、面积6万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已开展修复1223处、面积2.68万亩,完成修复896处、面积约2.1万亩。“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工程修复类418个图斑、面积9873亩,已100%动工,目前已基本完工。
不负青山
推动“生态短板”努力建成“生态样板”
驱车沿盘山路而行,在永春天湖山段原先的废弃矿山里,种植的黄花菜、木荷、巨菌草等长势良好,充满生机。
几年前,天湖山矿区全线退出煤炭开采,因过度开采,这里成为山体和植被破坏的“重灾区”。为了让废弃矿山焕发生机,永春借助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做好边坡防护和生态绿植,在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同时,全面修复地表植被破坏区域。“根据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项目新增林地1500多亩、园地560多亩、耕地230多亩,给整个项目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永春下洋自然资源所负责人介绍。
天湖山矿区的经验,仅仅是泉州因地制宜做好矿山治理“后半篇文章”的一个缩影。
深耕“生态修复+”,在南安蔡仔山东侧的废弃矿山封闭区域,一份“生态修复+文旅”的规划正在酝酿中——结合矿区内独特资源,邀请高水平设计团队开展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导入农体旅、数字生态等产业,打造“高新产业和文旅融合”的新质城市发展先行示范区。
提质扩面贯穿矿区生态修复全过程。路通、满山红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过程中,惠安扩面确定234亩生态修复区域,划定“边坡防护、综合治理、土地复垦”3个功能区,全面修复矿山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随着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完工,裸露的矿山披上了绿装,环境变好了,村里空气都清新了!”紧邻项目的接待村党支部干部说。在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项目方还将不具备复绿条件的21亩高层平台,整合改造为集运动、休憩和文娱功能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文化广场供村民使用,让群众获得感满满。
为提升群众参与废弃矿山治理的积极性,泉州适时出台鼓励措施,探索推行市场化竞争方式、科学化治理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对单个采坑体积在10000立方米以下,采用建筑垃圾回填,改造为绿地、园地、休闲场所或者建设用地等;对缓坡式挂白,开发成林地、茶园、果园,花卉苗圃园等;对严重损毁的山体,进行整治性开采削平,改造为可供进一步利用的土地……
一步一个脚印,过去的“生态短板”正努力建成“生态样板”。
泉州市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泉州已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接下来,将紧盯2025年底3万亩废弃矿山图斑变更销号的指标任务,提前谋划今明两年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全面梳理,复盘典型案例治理过程,建立完善项目编制、立项、施工、监理、验收等全过程管理档案。对已完成生态修复项目开展“回头看”,加强后期管护,明确项目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生态修复效果经得起检验。
——持续发力,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按照“四个一批”要求(编制一批、施工一批、验收一批、销号一批),制定具体任务清单,进一步细化治理内容、工作措施,稳步推进实施,确保2026年底前人工修复类矿山图斑全部完成施工。
——系统推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坚持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晋江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为重点,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快全市历史遗留矿山修复销号。
日拱一卒,不负青山。面对“让矿山复绿,让发展升级”的生态答卷,泉州有序推进、全力作答。
让矿山修复
“盆景”变“风景”
从废弃矿山到生态园林,从无序开采到系统治理,全景式察看矿山修复治理项目现场前后的图片和视频对比,透过如今废弃矿山边坡披上的“绿衣”,我们看到了党委政府对矿山生态修复的决心和担当。
资源的开发不能“用完即弃”,生态的伤疤不能“代际相传”。在呵护泉州矿山“复绿又生金”的过程中,泉州步履愈加坚定、思路愈加清晰——一代又一代矿山生态治理者把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直面问题、立行立改、标本兼治,持续深入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一个个创新举措和机制的出现,泉州系统化构建“自上而下”的全方位治理格局正加速形成。
生态修复关乎民生,合乎民意。不少因地制宜修复的矿山,不仅改善了周边环境,还增加了休闲娱乐场地,有的矿山在修复中融入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们期待,伴随着一个个矿山的绿色蝶变,越来越多的“盆景”将串联成泉州矿山生态修复的“风景”,生动展现“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的泉州实践。
“数”说矿山
生态修复
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百日攻坚”行动全面完成。全市涉矿图斑底数全面摸清,提前半个月完成既定7个“100%”目标任务,同时超额完成5个“100%”扩展任务。
全市2406处、面积6万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已开展修复1223处、面积2.68万亩,完成修复896处,面积约2.1万亩。
全市“百日攻坚”行动期间部署“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工程修复类418处图斑,已100%动工,目前已基本完工。
责任编辑:苏慧敏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