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正文

山海泉州打造城乡融合发展鲜活样板

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5-07-30

 

 

 

 

近期,我市早稻陆续迎来收割季。昨日,记者在晋江九十九溪田园风光拓展区看到,多台收割机正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伴随着轰隆隆的声响,谷粒随着转轴转动而脱落,填满车厢。今年九十九溪田园风光拓展区的早稻种植面积达到1800多亩,预计总产量可突破180万斤。 (融媒体记者许雅玲 林劲峰 摄)

盛夏时节,把镜头聚焦泉州的山与海,一幅具体而鲜活的乡村画卷赫然在目:看蔚蓝海域,深水网箱中养殖的大黄鱼日渐丰腴,化作跃动的“海中黄金”;望葱郁田野,高标准农田平整如砥,默默承载着新一季丰收的厚望;探苍翠山林,正续写着“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的崭新篇章……沿着山海脉络,泉州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壮美图景清晰可见。

乡村振兴这张“考卷”,如何答好?近年来,泉州市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扎实开展“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村镇领航高飞,特色产业焕新升级,山海共富协作共进,泉州,正以破界共生的智慧,书写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崭新答卷。

示范引领    打好城乡“融合牌”

乡村振兴,示范先行。泉州立足资源禀赋,以“串点连线成片”思路打造示范样板,扎实推进示范村梯次创建、示范线整合提升、示范镇整镇推进、示范片区融合发展“四大行动”,以点带面,全域推进乡村振兴。

山有山的硬气。安溪县虎邱茶旅线整合芳亭、湖西等村落打造生态茶园休闲区,从“一片茶叶”到“全域旅游”,形成朝圣游、乡村游、体验游融合发展的旅游产品体系,全镇茶庄园年接待研学游客超20万人次,18个村村财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

海有海的底气。石狮市祥芝镇立足坚实的海洋经济和强劲的工贸内驱优势,打造闽西南地区水产品集散中心和现代渔港综合体,各村因地制宜推进产村融合项目,2024年村财收入超百万元的村占比提升到60%。

示范创建不仅多点开花,更枝繁叶茂。泉州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19个,首批认定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37个,创建整镇推进“五好乡镇”60个,打造出安溪“茶香绿道”、永春“香都慢道”、德化“陶瓷文旅”等特色示范带,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协同发展。

以城乡融合为纽带,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奏响闲置土地“流转曲”,持续推动土地资源高效率流转、市场化配置、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建设,推动“小田”变“大田”、“田园”成“花园”,助力重塑乡村魅力、打造田园风光、传播农耕文化。

以工贸带动为引擎,晋江市英林镇扩大全镇域乡村共同发展辐射效应,深耕“产业带动、镇区引领”的发展路径,全面启动城镇更新改造,以项目建设补短板、提品质,推进城镇中心区功能提高、能级跃升,持续优化镇区空间布局。

以生态农业为根基,惠安县辋川镇充分发挥传统农业大镇优势,流转土地1.9万余亩,培育水稻、蔬果等规模化经营主体,探索“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副产品初加工及销售、农产品种养等项目,逐步实行农业产业链式发展。泉州创新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对全市133个乡镇分类培育。从城乡融合型到工贸带动型,再到农业生态型,它们既是“示范生”,也是“特长生”。

永春县桃溪石鼓段每逢周末便“人气爆棚”,“饭后走一走”成为周边居民的生活常态。周边土地、闲置房屋陆续被开发利用,稻田、蔗林成了网红打卡地,水风景催生水经济,围炉煮茶、帐篷营地、绿道骑行等新业态方兴未艾。

围绕打造各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田园风光目标任务,泉州推进“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首批10个片区建设项目覆盖河道106.1公里,覆盖耕地7.02万亩、村庄76个。今年5月启动第二批“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项目,涉及6个县(市、区),河道56.381公里,覆盖耕地1.968万亩、村庄42个,让河流更清、村庄更靓、经济更强的田园风光综合体逐渐成为美丽乡村实景图。

产业兴农   闯出发展“特色路”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动力。将“土特产”做成“大文章”,今年4月,泉州出台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实施方案,精准锚定全市重点扶持发展的12条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涵盖粮油、茶叶、水产品、畜禽肉及其制品、禽蛋及其制品、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食用林产品(含中药材)、篾香、林竹产品等多品类,力争至2027年底全市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2000亿元。

当我们聚焦一片叶、一尾鱼、一朵菌、一羽鸡,便会看到这些地道的泉州“土特产”,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一粒海盐,激活产业新发展。泉港区山腰街道菜堂村通过集体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合资成立菜堂盐业有限公司,不断创新海盐美味食品、海盐康养耗材、海盐日化用品等药盐技艺,带动更多村民本地就业和乡贤回乡创业,借村集体经济的“金钥匙”打开共同富裕之门。

一颗蓝莓,奏响村民致富曲。德化县上涌镇大力发展蓝莓种植产业,建设高标准设施产业示范园,构建智能化生产模式,实现“工厂化种植”。农户们穿梭在大棚间,采摘着这份“甜蜜果实”,小小蓝莓果变成了“致富果”。村民们依靠土地流转租金和基地务工,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入”。

“通过全产业链培育,加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进程,泉州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市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说。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单一产业到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培育助力全市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以“产业旺”促“乡村兴”,泉州产业兴农再结硕果:累计入选和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9个。其中,闽南乌龙茶产业集群(安溪县、永春县)获批国家产业集群项目,惠安县紫山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泉乡好货”品牌矩阵不断扩容,举办“泉州市农产品包装创新设计大赛”揭榜挂帅活动,累计入选3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0个特质农品强势出圈。

让农产品“出村进城”,乡村振兴“脉动”更有力。泉州举办“世遗‘味’到”“百镇千场·千村万品”系列活动、第十七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让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以安溪县尚卿镇藤铁工艺品为代表的泉州农村电商领跑全省——2024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843.8亿元,占全市网络零售额的68.3%,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福建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比重达24.0%,比全省增速高5.0%,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协同发展  谱写山海“共富曲”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动力,如何实现?今年5月出台的《泉州市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奋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城市实施方案》给出了答案:着眼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三个缩小”和生态富美、安全韧性“两个突出”,提出率先在“九个共富”(产业共富、改革共富、民生共富、城乡共富、山海共富、精神共富、生态共富、和谐共富、同心共富)上先行示范,泉州的共富蓝图清晰明朗。

以市带县,县域首创,全市一盘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三个县域的实践试点窥见泉州的共富之道——

石狮市探索构建共同富裕先行区,创新开展“共同富裕擂台大比拼”,探索出共拼强志、共商集智、共建筹资、共管善治、共享立制等“五共机制”,全市101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25万元,村财收入达百万元的村占比超三分之一,居全省前列。

晋江市打造共同富裕县域范例,深化“产城人”融合,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能人促振兴”行动,举办“乡村振兴日”、大学生乡村设计大赛等活动,建设滨海生态乡村振兴带。

德化县建设共同富裕山区范例,聚焦乡村富民生态产业,跨镇联建“共富联盟”,联合策划共富项目93个,对16个乡镇“四季文旅IP”和乡村特色资源进行挖掘,积极引导优势资源向联建乡镇集聚。富有特色的县域发展之路,正成为撬动共同富裕的新支点。

数字无言,掷地有声。2024年,泉州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落实“1338”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探索实施防止返贫稳增收保险,3.95万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人均收入达2.34万元。强化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开展“百万村财”攻坚行动,今年启动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农业产业“弱村强产”三年行动,首批5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力争到2027年发展成“一村一品”专业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力争达50万元以上,带动45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以上,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抓改革、促共富,泉州强村富民多点发力,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聚力乡村治理提升,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方式,全市2523个村(社区)实行“银农直联”,截至目前87.5万项村务支出审批通过线上办理;聚焦产权制度改革,建成“一网式”交易平台和市场体系,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农村产权流转全程电子化“一网式”交易平台成交额截至目前达6.88亿元,全国首发“绿票”“福林票”,落地全国首宗土壤改良碳汇交易,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洛江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泉州乡村劲吹改革新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最大化。

以人为本的共同富裕,不仅在于物质层面,还在于精神层面。举办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村跑)、全国乡村篮球大赛(村BA)等活动、开展“泉乡有戏·艺起来”系列活动等,泉州聚焦“乡风文明、农遗传承、农旅融合、村级赛事、文创乡建”五大主线,通过文化赋能、“五艺助力”,实现“十个一批”。今年“五一”和“端午”假期,以“一县一特色”解锁“乡村文旅流量”密码,开展50余场多元文化盛宴,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输血”到“造血”,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进”,泉州辐射一片、带动一方,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落!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