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建筑不简单 抬头低头皆是风景
来泉州旅行的人,总被舌尖上的美味勾住脚步。老泉州人会笑着提醒:“只顾着吃可不行,得学会抬头看天,低头看地。”这一看,才惊觉泉州的建筑里,藏着绵长的千年密码。那些飞檐翘角、砖石纹路里,写满了宋元大港的繁华、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抬头看“天空美学”

天后宫戏台上的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让人惊叹。
在泉州抬头,最先撞进眼里的是古建筑的“空中剧场”。走进泉州的寺庙,先让人屏息的往往是殿内的藻井。“交木如井,画以藻文”这句话,说的便是藻井。天后宫戏台上有一处木构藻井顶盖,层层叠叠,雕脊画枋,让人惊叹。

在闽南,花样百出的山墙是主人的个性化表达。
在闽南,花样百出的山墙是主人的个性化表达。主要类型有燕尾型、几字规、单弧型、梅花规、马鞍规、尖角规。红砖是山墙的基础色,形态各异的山花,如葫芦、宝瓶、花篮等,带来视觉享受。燕尾脊,由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在尾端分叉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寓意“燕归故里”,是对家乡眷念的一种展示,泉州的大街小巷都可看到它。

泉州番仔楼的天花顶常装饰“灯花”
常在泉州的番仔楼中,看到天花顶,它又叫“灯花”。题材丰富,人物、花鸟、瑞兽等等,多由剪瓷雕、泥塑、彩绘等勾勒出立体造型或者平面图案。一眼望去,争奇斗艳,犹如赏花灯。

滴水兽是闽南建筑中重要的排水构件
滴水兽,是闽南建筑中重要的排水构件,也是闽南的守家“神兽”。每逢雨季,绵延的雨水从兽嘴中聚拢滴落,若是成群,那将是小兽吐水、雨水成线的壮观景象。
低头看“地面宝藏”

闽南传统建筑中,角梁或塌寿柜台脚常雕有“憨番抬厝角”的形象。
若说抬头看的是泉州的“大气”,那低头看的,就是泉州的“细腻”。闽南传统建筑中,角梁或塌寿柜台脚常雕有“憨番抬厝角”的形象,多为力士形象。开元寺仁寿塔的须弥座束腰转角处,便有八个“托塔力士”,袒露着上身,动作各异,别有趣味。

在泉州的巷口、墙角,常会看到石敢当。
古厝或寺庙的门廊下,总能看到粗壮的石柱。天后宫的寝殿保留着一对十六角形廊柱,为元代印度教青石雕石柱,中间处可以看到圆形的印度教浮雕,时光在上面留下了岁月。泉州古厝的大门两侧,总会有一对门枕石,它们是建筑“守护者”,也是吉祥的象征。门枕石多为石雕,或为狮子,或为石鼓。低头一看,就能感受到泉州人对家的珍视与守护。在泉州的巷口、墙角,常会看到石敢当。传说它能阻挡煞气、保护一方平安。坚硬的石头被闽南人赋予灵性,它早已与周围的建筑、市井融为一体,成为泉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当你在泉州的街巷里反复抬头、低头,会发现每一次视线的转换,都是与千年历史的对话。这里的建筑从不是冰冷的砖石堆砌,而是活着的历史课本。不妨把脚步放得再慢些,让视线在檐角与砖石间多停留片刻。或许就在某个抬头或低头的瞬间,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美学魅力。
责任编辑:苏慧敏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