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综合»正文

世界开放之泉州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3-05-22

仙山遇仙 宰相圆梦

永春百丈岩的中殿廊壁上,刻有仙山圆梦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清康熙年间的宰相李光地。

据说,李光地在做宰相前,来到百丈岩,梦见两个仙翁正坐在悬崖的石头上对弈,孜孜不倦,连扇子掉到地上都全然不知,光地赶忙拾起,发现扇子上有一首诗:“富贵无心想,功名求不求?开怀且畅饮,骑鹤月宫游。”李光地看了很不解,仙翁回首向光地说:“一生福祸,令嫂尽知!”李光地回去问嫂子,嫂子信口说:“你坐了八抬大轿,更气派。”不久,李光地果真平步青云,当上了宰相,坐上了八抬大轿。李光地当了宰相后,因政务繁忙,来百丈岩叩谢的心愿终未得偿。

奇闻逸事

除了宗教故事和传说之外,一些与宗教有关的奇闻逸事也十分有趣。

古樟树“母子相依”

安溪清水岩寺内古樟树高10余米,主干围6.6米,树心中空,圆心直径近2米,可容纳数人窥天。这棵空心樟居然在离地约1.4米的树体上长出一株子树,古树通天,母子相依,蔚为奇观。

妈祖“黑面”源诚心

泉州先民移居台湾,往往在泉州天后宫向妈祖求得一小袋香火,保佑海上平安并在客地安居乐业。他们分布在台湾各地,艰苦创业,都记得天上圣母(妈祖)的香火是从泉州天后宫分香的;有的还亲切地称为“温陵妈”、“黑面妈”(因泉州分香的妈祖庙创建较早,神像面部都被熏黑了)。今日台湾妈祖庙的兴隆,可以说是他们的发祥地就是泉州天后宫。

“白目佛”越远越灵

南安凤山寺供奉神佛之一广泽尊王,俗姓郭,名忠福。因郭忠福事母至孝,时常自己饿肚子,把饭留给母亲吃,十六岁在山上坐化成神。因其十六岁成神,其神像方脸童颜,白眼黑珠,平视远方,深为海外华侨所信仰,有“白目佛,益外境,越远求,越显灵”的说法。

百岁神龟听经得道

传说泉州仙公山的荷潭中有两只百岁神龟,经常到仙公山的仙洞偷听九仙讲经说法,长此以往,渐渐有了灵性,能预知凶吉。神龟后来就长住在仙公山上,再也没有回到荷潭中,直至坐化。现在到仙公山,还可以看到两座半圆形的峰峦,酷似两只神龟在听仙公讲经,模样十分逗趣。

 

 

开元寺西塔上的猴行者雕像,有学者认为这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来自印度叙事诗《摩罗衍那》中那只能腾云驾雾的猴子,它是随着佛教的传播来到泉州落户的。 (陈英杰 摄)

宗教进入泉州时间

究竟从何时开始,各种宗教在泉州这片文化沃土落地生根,并传承至今,形成多宗教和谐共生的格局?梳理一番宗教在泉州的传播以及发展历程便可了然。

佛教在泉州传播甚早。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南安九日山建造了第一座佛寺——延福寺,为福建第二座佛寺。当时,中国佛教尚处于译经阶段,而延福寺规模宏大,极盛时期有54个支院。

唐代泉州海上交通开始兴起,经济繁荣,佛教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唐代泉州共建有佛寺45座,著名的有开元寺、东禅寺、焚天寺等。名僧有匡护、怀晖、令言、智亮等。唐、五代、宋、元等时期是泉州佛教最为鼎盛的时期。

道教在泉州传播有着悠久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方士活动,其后历代都有道教人物修隐于清源、紫帽等名山,留下了许多史迹。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泉州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白云庙(后世改称元妙观)。唐代,因为唐朝统治者自认是道家老子的后裔,道教得以迅速发展。明清以后泉州道教逐渐走向世俗化。

唐宋时期,泉州佛、道兴盛,寺庙宫观众多,气势宏伟,建筑艺术精致。一千多年来,泉州相继建造了佛、道教寺庙宫观数以千计。

唐代初期,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元代是泉州伊斯兰教鼎盛时期,府治所在地曾建有清真寺七座,直至元末走向衰落。

古基督教,中国称为景教,于唐贞观九年(635年)传入中国,有石刻表明当时可能也曾经传入泉州。元代,基督教随元军从中亚、内蒙古等地东进南下,传入泉州,后随元朝的覆灭而湮灭。明末古基督教再度传入福建,清初被禁。近代基督教则在五口通商后传入。

摩尼教,旧译“明教”、“明尊教”等,是伊朗古代宗教之一。摩尼教传入泉州时间在唐代。

印度教传入泉州的确切时间未见记载。但从一些石刻遗物和族谱资料看,宋元时期印度教曾在泉州传播。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大鹰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