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冬病夏治三伏贴”7月13日开贴
7月13日,将正式进入三伏天,在中医学看来,这也是冬病夏治的上佳时机。“冬病夏治”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季机体阳气充沛之时,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防病于未然,三伏天治疗效果更佳。绿色中医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冬病夏治事半功倍,千万别错过。
据悉,老年“三伏贴”的贴敷时间:伏前贴:2015年7月3日—7月12日;初伏贴:2015年7月13日—7月22日;中伏贴:2015年7月23日—8月11日;末伏贴:2015年8月12日—8月21日;伏后贴:2015年8月22日—9月1日。每伏各贴敷一次,每次保留4—6小时(如有不适,随时可自行揭下)。连续进行三年以上贴敷,疗效更为明显。老年人在伏前或伏后增贴一次,可加强疗效。
三伏天阳气最旺 “冬病夏治”事半功倍
泉州市泉秀街道灯星社区绿色中医张新介绍说,三伏贴”,是以中医“冬病夏治”与 “春夏养阳”等理论为依据,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三伏贴所用中药,白芥子、细辛、甘遂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细辛还具免疫抑制作用,可使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减少抗原抗体反应,降低过敏发作机率,也减轻过敏症状,姜汁则具散寒止咳的效用,所以综合使用有助改善气喘。
经中医辩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等。
三伏天贴“三伏贴” “绿色疗法”备受推崇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有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穴位贴敷、薰洗等多种外治法,尤以穴位贴敷运用最多,内取药中有汤剂、丸剂、片剂等。还有药膳、食疗和体育疗法等等。多年来,海慈医疗集团在三伏时节推出的冬病夏治疗法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和良好的疗效深受市民的欢迎,特别是近年来三伏期间来医院贴敷的市民不断增加,这种方法通过特配的中药敷贴于特定的穴位,刺激经络,通过经络的循行和气血的输送可将药物直达病所,达到治病的目的。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它方便、安全、有效、副作用小,每年来贴敷的患者络绎不绝,门诊场面火爆。
“贴敷在三伏天进行,原则上要连续贴敷三年。”张新说道。他也提醒广大市民,市民在贴敷前需由医生做出精确的诊断,才能确定是否可以进行贴敷。冬病夏治对于阴虚火旺、两岁以下儿童、孕妇应慎用。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以及对贴敷胶布过敏者,都不适宜进行冬病夏治的贴敷治疗。
张新提醒,“冬病夏治”贴敷过程中市民应注意以下问题。从饮食来说,贴敷当天的饮食宜清淡,慎用辛燥、寒凉、肥甘滋腻之品。从衣着来说,要穿戴宽松舒适的衣物。从运动来说,要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还要防止药物移动脱落影响疗效。此外,药饼贴好以后要避免过冷或过热,不要出汗或去空调房,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出汗会导致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吸干穴位上的水。如背部有红、肿、刺、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疱,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一般不需处理,但应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切勿抓破水泡以防感染,必要时来诊所随诊。
“冬病夏治”适用病症
1、“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2、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外伤性之类的关节疼痛及感受风寒、湿气所致的肢体麻木,往往天气寒冷时发作,天热时症状消失。
3、耳鼻喉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过敏性)、体虚鼻炎发作者。
4、消化道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虚寒型者)。
5、妇科疾病:女性经期腰腹寒冷、痛经、月经不调。
6、心内科疾病:冠心病、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等心系疾病。
地址:泉州丰泽泉秀灯星社区灯星第一卫生所“绿色中医”诊所。
上班时间:上午8—11:30 下午14:30——18:00
电话:18960291680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1-87523908 邮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