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 与肝肾脾相关
□王芳泰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困扰全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根据国内权威统计资料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近7000万人患骨质疏松症,另有约2.1亿人骨量低于正常标准,存在骨质疏松的风险。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一旦患者发生髋部骨折,一年内死亡率约为20%,致残率约为50%。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好发部位是脊椎椎体、前臂、髋部、上臂、肋骨等。该病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4倍。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为疼痛,以腰背痛多见;身高减低或脊柱变形(驼背);脆性骨折及头发脱落、牙齿松动以及脊柱畸形引发的胸闷、气短以及便秘、腹胀等。
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骨痹”之范畴。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藏精,为先天之本,肾精足则骨髓之生化有源,骨髓充。肾精亏虚,肾虚精髓不充,骨髓生化不足,骨失所养,肾气不足,失于温煦,外邪易乘虚深入,阻滞缓脉,而发骨痹。该病与肝、肾、脾等多个脏腑相关联,但以肾虚为其主要病机。
骨质疏松症如何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吸收法)即可诊断。骨密度检查提示T值<-2.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上,目前临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有钙剂、活性维生素D、双膦酸盐、降钙素类、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锶盐等。
中医治疗“骨痹”的历史源远流长,该病早在2000多年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记载。近代国内科研提示,传统中医药制剂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上体现出多靶点效能,临床体现出良好的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良好效果。
根据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杨天鹏教授的经验,我应用杨天鹏教授的经验方“滋调固肾丸”合“补肾壮筋汤”加减,在骨质疏松症临床治疗上,取得良好的补肾壮骨的长期疗效。同时指导患者在饮食上多摄入含钙丰富的食品,如虾皮、海带、紫菜,并禁止过度饮酒、抽烟、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增加日照,坚持适当运动,注意防跌倒。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1-87523908 邮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