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不打胰岛素,糖尿病患者昏迷两天

核心提示
一名16岁少女因迷信“过年不吃药”,而没有及时注射胰岛素,且放松饮食控制,结果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2天2夜,生命垂危。经泉州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全力抢救,患者终于苏醒,转危为安。
□本报记者 张沼婢 实习生 李闽丽
少女酮症酸中毒昏迷
这名只有16岁的少女,患1型糖尿病已经2年。节后出现了昏迷不醒症状。家人急将其送入泉州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医生迅速接诊。通过检查确诊患者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由于病情重,患者的许多检验指标都超过极限值,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医护人员果断采取了补液、持续补充胰岛素降糖、纠酸、补钾、吸氧等抢救措施。经过10多个小时的全力抢救,患者终于苏醒过来,意识转清,转危为安,目前正在恢复之中。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一种,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胰岛素明显不足,生糖激素不适当升高,造成的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病理改变的症候群,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而该名患者还不是今年节后第一例酮症酸中毒。“平时整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也不过数例,今年春节刚刚过,医院就收治了三例。”泉州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张翼博士说,其中还有一名38岁女患者,也是严重昏迷数小时后才抢救过来。
“在泉州,有不少患者迷信‘正月若看病吃药,今年生病药不离’的说法。”张翼医生说,上述两名患者都因春节不愿意及时注射胰岛素,加上节假日期间由于饮食不节制,生活不规律,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呼吸有烂苹果味的人应警惕
张翼说,2型糖友在一定诱因下会发生酮症酸中毒,1型糖友属于胰岛素依赖型,发生几率更大,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恰当减量、饮食不当、过度劳累、饮酒等各种应激状态都有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
1型糖尿病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最为常见,此类患者经常出现酮症酸中毒,由于病情进展迅速,很多患者都是出现酮症酸中毒或者昏迷才到医院救治,大大增加了死亡风险。
如何预防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张翼建议,首先要判断自己是否属于糖尿病高发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肥胖症等属于高发人群,一定要到医院检查。尤其注意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一旦发现血糖或尿糖升高,应及时至内分泌科门诊就诊治疗。
对于已确诊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监测血糖,不可擅自减、停药物,尤其是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切不可迷信偏方而擅自停药,即便是在感冒或进食差的情况下,也不可随意停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要预防感染,避免过度劳累,在各种应激状态,如创伤、手术、妊娠及分娩等,要特别关注血糖情况。
“虽然大多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过正确的治疗可以恢复过来,但其机体会受到一些不可逆的损伤,包括胰岛功能、神经功能。”张翼建议,对于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失水、腹痛、休克、昏迷,尤其是呼吸有烂苹果味、血压低、尿量多者,无论之前有无糖尿病史,均应考虑该病的可能,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发现、诊断是决定其治疗成败的关键,在酮症阶段就及时治疗可避免酮症酸中毒或者昏迷。
节后要加强血糖监测
张翼说:“饮食、运动、教育、服药、监测同为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春节后,糖尿病患者应当尽快恢复正常饮食,加强血糖监测,并做好以下几点:
坚持治疗。临床发现,利用生活方式干预,对控制糖尿病的病情有一定帮助,长期的合理饮食和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但是仍不可放松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药物治疗不可间断,长期坚持治疗才能更好地预防糖尿病急性、慢性并发症。
适当运动。运动对降低血糖、血脂,有效控制体重、改善心肺功能、预防糖尿病合并症有很好作用,应长期坚持锻炼。运动方式应采取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不要做短时间需要爆发力的运动,如赛跑、举重等。
调整体重。肥胖与动脉硬化的发生、进展有密切关系,肥胖型糖尿病对胰岛素不敏感。因此调整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对良好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糖尿病的重要预防、治疗措施。
控制饮食。患者一定要在专业营养专家指导下,根据自身个体的体重及饮食口味,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结构。一般是以清淡、营养均衡为主,多以高纤维素为主(蔬菜类、粗粮等),不吃辛辣油腻、含糖量高的食物,避免吃一些蔗糖、果糖高的水果。
指标监测。糖尿病病人一定要按要求做好各种指标的监测,只有监测,才知道自己现在的治疗方案是否正确,是否适合自己,才知道自己是否已出现糖尿病的早期并发症。
相关新闻
- 15-12-15保暖防病 食疗驱寒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1-87523908 邮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