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名家看泉州:刺桐花正红 丝海再扬帆
看泉州:文化与生活相融合
多元、融合、灿烂……每一次采风,泉州的城市和文化总能给大家留下丰富而又独特的印象。
“在泉州,不是市民生活在文化中,而是文化生活在市民中。”著名评论家、《光明日报》文化周末副主编饶翔说,在泉州老城区,随便拐个弯就撞到一处名胜古迹,文化与广大市民的生活是如此接近。多元文化的融合给泉州城市一种很深厚的底蕴,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又在不断创造新的时代文化。例如,惠安石雕的气质与我国当前倡导的工匠精神十分契合,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高超的雕刻艺术上,而且是对老祖宗留下的技艺和文化传承的一种信念。
在著名散文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晓枫眼里,泉州文化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人民的生活当中,仿佛这里的人民拥有着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二者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泉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又像一个人的童年
一样,充满了童趣。”周晓枫说,此次来泉走进李贽故居,对这座城市的景仰油然而生。
“如果有来世,我愿意生活在这里。”肖克凡说,泉州是一座令人十分亲切的城市,自己一走到这里,就能唤醒小时候的城市记忆,这应该也是许多人的文化乡愁。
“假如有一天我能看破红尘,期盼能有缘到泉州开元寺做和尚,到时候就可以有机会探寻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著名小说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十月说,此次采风,最想知道的是自己顶礼膜拜的弘一大师为什么选择泉州修道弘法,而且是清修律宗。“这座城市一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一代高僧前来,最后在这里圆寂。”
写泉州:用好海丝文化的宝库
在“中国文学名家看泉州”座谈会上,多位文坛大家指出,泉州是一座文学创作的富矿,泉州作家十分有福气。特别是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后,在海丝文学创作中泉州大有可为,将迎来闪耀的“泉州时光”。
刘庆邦认为,对于泉州作家来说,每天走在这座城市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泉州经得起不断阐释和解读,这里对于作家来说是创作的“宝库”。
“丰厚的泉州文化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资源。”邵丽说,真正创作优秀作品还得依靠本土作家,泉州广大文学工作者要热爱这一片土地和这里传承千年的文脉,好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海丝文化是泉州文学创作的宝库,泉州本土作家要运用好这些宝库,将这里的独特文化、历史故事和时代精神写出来。”王十月说,自己到湘西首先想到的是沈从文的《边城》,到泉州想到的是陆昭环的《双镯》。当年读《双镯》这部作品自己才16岁,从此记住了泉州,知道了惠安女。
福建省作协主席、著名小说家杨少衡说:“采风期间我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东西有一场对话,他说,泉州的很多东西本地人也许司空见惯,但对于外来者来说非常有启发。全国像泉州这样的城市没有几个,它可以为我们的创作提供新的题材和文化资源。”
著名小说家、《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付秀莹说,泉州本土文学工作者要运用好本土文化资源,特别是多元厚重的海丝文化。“他们对这些文化了然于心,渗透在血液里,创作出来的作品将更具深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相关新闻
- 16-04-29“一带一路”沿线 贡献一半贸易额
- 16-04-27让“海丝泉州”从中国走向世界
- 16-04-27支持泉州扶贫公益事业 深圳泉州商会捐赠1000万元
- 16-04-25德化挖掘海丝特色文化资源
- 16-04-25福建省代表团出访东南亚成果显著
- 16-04-22海丝文学创作迎来“泉州时光”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