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记者登船出海 探秘泉州水下考古神器(图)
昨天上午8点半,晋江深沪渔港,气温超过30℃,太阳毫无遮挡地炙烤在海面上。几乎无风的海岸边,泉州水下考古专用船的甲板上已经冒着闷热的暑气,考古队员们一个个从岸边的渡口跳上考古船,海都记者也独家跟着队员们登船,体验泉州水下考古的一天。
这是水下考古发掘的第一天,出海调查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有很多,即将下水探测的声呐设备要进行组装测试,考古队员的潜水设备也要进行组装和详细的检查,而这些就已经足够让队员们在船上忙碌上一整天。

今天,队员们将驶往深沪湾启程探查,适合考古队员下水的时间是在午后,队员们期待着今天可以有所收获。
设备安装:高温下进行声呐安装
队员们上船后,船长将船驶离了距离岸边百余米的地方,在这里可以不受靠岸渔船的干扰。考古船的船头船尾,虽然加设了遮阳布,可是耐不住高温的烘烤,所有人,一上船,还未开工,汗便已经湿了一身。

“今天最主要的任务,是将所有的声呐设备组装测试好,这样才能确保明天能够出海探测。”领队给大家分配着任务,负责组装声呐的5名技术员驾轻就熟地将木箱中的设备搬到甲板上。
“这里共有四套设备,多波束、旁侧声呐、浅地层和一套GPS。”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科的薛彦乔用手擦去额头豆大的汗,弯着腰也在一旁为技术员搭把手,“这些可都是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借来的,都是当下国际最好的设备了。你瞧,这套看着颜值不高的多波束,就要300多万元人民币,其他的最便宜也要上十万美金。”
“女士抱歉了,我们实在是忍不住了!”热辣的天气里,忙活上一二十分钟,汗如雨下的男队员们,一个个光着膀子上阵。船上没有风扇,更不要奢望空调,要把这一根根“钢管”组装好,队员们要在高温下忙活上3个小时。
考古时间:每天下水仅两三小时
“福建的这条考古船,已经算得上是国内顶配级的了!”来自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考古队员王亦晨,在船尾忙着组装潜水设备,他看着海都记者由衷地说,“我最期待来福建考古了!要是换在其他省份,只能租到小渔船,船上连个遮阳的地方都没有,所有人都是在甲板上暴晒一整天不说,还要边工作。”他指着队员们说,你看看,大家的肤色可都堪比渔民。
30岁的王亦晨是个“京片子”,一年里有半年的时间在国内不同地方的海域参与考古。“上次来福建,是一个月前,在平潭参与‘东箭屿一号’的考古。”王亦晨已经做了6年的水下考古,经验丰富。他说,声呐探测不受天气水文的影响,但是考古队员下水却和天气、潮汐关系密切。
“每天只有平潮时候才能下水,这时候水流不大,下水才能确保队员的安全。所谓平潮,就是没有涨潮,没有退潮,一天里适合下水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王亦晨说,每天出海前,领队都要预先查看当地潮汐表。
相关新闻
- 16-08-05泉州6处沉船疑点今起水下考古 首站深沪湾海域
- 16-07-29泉州将启动水下考古 采用声呐探测扫描或下水探摸沉船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