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综合»正文

海都记者登船出海 探秘泉州水下考古神器(图)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8-06

下潜深度:这次考古下潜在30米内

水下考古需要团队的分工合作,一般情况2个人为一组,同时下水,而且为了防止走散还要各自手执入水绳。“2至3个小时的水下考察,需要分四组接力。”王亦晨说,泉州这次的水下考古,下潜深度都在30米内,一组水下队员,大概可在水下作业近1小时。

水下考古不似陆地,情况比较复杂,有时候潜水下去后能见度极低,“一个月前的平潭探查,下潜到水下23米,能见度不足20厘米,几乎跟盲人一般摸着绳子过去。”王亦晨觉得这种情况也很有趣,他和另一名队员几乎只能沿着入水绳下潜,这是前一组队员将绳子绑在沉船或插于海底的钢钎上的,使其成为导向绳。在漆黑冰冷的海底,这根绳子就像“盲道”一般指引着下水的考古队员,大家扶着绳子行动,如果脱离了搜索绳,就可能陷入危险。“在探查结束后回来时,能见度突然变成了1米,我才发现这一路摸过来的脚下,全是瓷器,就像发现了个新世界一般。”

队员揭秘:全国仅120名水下考古人员

王亦晨告诉记者,现在全国有水下考古资质的人不多,而要将一名考古专业的人训练成入门级的水下考古队员,需要花费大概10万元的培训费。“中国水下考古在这20多年的发展里,国家文物局共开办了7期水下考古培训班,参与培训的都是全国各地选拔的专业人才。至今全国约有120人具有水下考古资质,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能在水下一线工作的不足一半。福建的考古工作,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王亦晨说,因为人少,每次考古遇到的大都是熟人。

□相关新闻

  村民在深沪湾捞出明代铜铳

闽南网8月6日讯 在晋江市博物馆展厅内,一门依然闪着铜色的火铳和一门锈迹斑斑的铁炮默默地陈列在古代海战的背景墙前,让人仿佛看到明末清初台湾海峡上的战火弥漫。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海都记者,铜铳与铁炮均为深沪湾出水,其中,铜铳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铁炮则为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的产物。

 

这门明代铜铳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门明代铜铳为国家一级文物

工作人员介绍,铜铳是在1999年年底在深沪湾发现,是深沪镇首峰村一施姓渔民拿着锄头在离岸500多米的中潮区耙蚌蛤时发现。那天,正好是大潮和南风,潮位降得非常低,渔民看到海泥里一小块亮闪闪的东西,挖掘后发现一根长长的不规则圆柱形物体,表面呈暗淡的铜色,继续铲开海泥发现这个物体表面上竟有“嘉靖”刻字。这一发现让渔民们沸腾了,人们纷纷寻宝。同一天,展馆内陈列的600斤左右的铁炮被首峰村另一村民发现。

经专家鉴定,铜铳为国家一级文物,或为郑成功军队指挥舰上所有。多年从事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的粘良图,根据发现铜铳、铁炮的位置,查阅大量史料,猜测其可能来源于盐田之战的郑军沉船。

其实,深沪湾附近与海有关的宝贝远不止这铜铳铁炮。工作人员介绍,2007年4月,在晋江深沪湾颜厝村,考古专家意外发现了一处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沙丘类型遗址,在遗址的土层里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堆积物和一些陶碎片。此前,在深沪湾还发现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海底古森林遗址和距今1万多年前的古牡蛎礁。“深沪湾自然条件优越,很早古人类就在那里觅食狩猎和居住,也制造古陶器作为生活日用器皿,因此有望通过考古解开更多秘密。”晋江博物馆馆长吴金鹏表示。

来 源:闽南网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