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聚焦泉州»正文

宋元小口瓶 用途一度成谜 学者论证其为酒瓶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1-11-20

装火药?装香水?装水银?贮酒器?插花瓶?

宋元小口瓶 用途一度成谜

陶制、小口、圆肩、深腹、斜壁、平底造型……短短十余字,便是磁灶窑系小口瓶的“官方”名片。这种或施酱釉或施青釉的器物,曾大量外销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国家及地区。然而,关于它的用途却一直众说纷纭,备受学术界关注和讨论。

古代海丝沿线沉船频现磁灶窑小口瓶

在“磁灶窑:宋元泉州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主题展示馆,大约有两类小口瓶。一类器身更高、施酱釉,称为酱釉梅瓶,这类器型多见于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一类器身较之梅瓶矮,施青釉,称为青釉小口瓶,这类器型多见于磁灶窑系曾竹山窑和斗温山窑。虽然器型、名称略有不同,但这两类器型均被视为酒瓶,后来梅瓶演变为插花的花器。

“这种特色外销产品,我们俗称‘小口瓶’,主要外销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国家及地区,其中在台湾澎湖地区发现的磁灶窑系小口瓶碎片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告诉记者,在菲律宾布瑞克沉船、南海华光礁一号沉船、泉州法石宋代沉船中均曾出水同类小口瓶。

与此同时,菲律宾古陶瓷专家庄良有,日本学者森本朝子、田中克子对其国内发现的宋元时期磁灶窑系小口瓶的研究表明,从菲律宾和日本遗存的大量实物可以看出磁灶窑系小口瓶大量外销至日本及南洋群岛诸国。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所发现的沉船出水的文物中,也有不少小口瓶。这些发现既为磁灶窑系瓷器的外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直接佐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的兴盛。

用途一度成谜 学者论证其为酒瓶

吴金鹏介绍,磁灶窑系生产的小口瓶,分布广、数量多,这种陶制小口瓶为宋元时期烧制,但其用途却一度成谜,学术界主要有四种看法。

其一,认为小口瓶是用于装火药或直接作为武器的“火药罐”。这一看法是根据传说郑成功的水师用于装火药的“国姓瓶”而来,但早年装火药的瓶子是用金属或角器做的,不可能用易碎、出入不便的瓶子来装火药,且瓶中并没有发现有火药的残余成分。其二,认为它是用来装蔷薇水的容器,蔷薇水是一种高级香水,产自西域,数量极少,是贡品。但有文献记载宋代进口的蔷薇水是用“白金为甑”或“贮琉璃缶中,蜡密封其外”,说明原产地的商人不可能从泉州进口又大又粗的小口陶瓶作为稀有香露的容器。其三,认为它是装水银的瓶子。但小口瓶底小体高,上宽下窄,瓶口无颈,而水银比重较大,危险性很大,装水银的假设难以成立。

还有一种,认为它是装酒的贮酒器,即酒瓶。吴金鹏介绍,多位学者根据陶瓶的质地和特点,综合多方面材料进行论证,认为磁灶窑系烧制的小口瓶就是酒瓶。根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宋元时期,酒是泉州港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另《诸藩志》和《岛夷志略》均详细记载宋元时期泉州外销酒的分布地点,因此酒作为海外贸易的大宗,其贮藏和储备十分重要。而在泉州府后山出土的小口瓶残片,以及宋代泉州府衙旧址(今泉州中山公园)出土的“小口陶瓶”残片和“酒库造碾”,证实了“小口瓶”就是用于装酒的酒瓶。此外,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小口瓶”在已发现的所有外销陶瓷中,是最适合用于装酒的器物,甚至在苏门答腊岛北部,这种陶瓶就经常被称为“唐酒壶”。

来 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胡梓飚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