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泉州观察团”第十二站走进南安市水头镇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世界石都,南安市水头镇在建设工业强镇的同时,坚持“工贸带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今年实施34个镇级、284个村级整镇推进项目,统筹推进全域乡村振兴。
近日,由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乡村振兴泉州观察团”第十二站走进水头镇,了解当地如何带领群众共建美丽乡村,整合资源培育美丽经济,书写和美乡村的“水头样本”。
合理拆旧拆废
共建共享品质村居生活
行走在水头镇朴一村,观察团成员对村居环境啧啧称赞——沥青铺就的村级道路宽敞整洁,消除了常年的内涝隐患,也提升了村民通行品质;分布在全村的七八处小广场、多个美丽微景观、十多处口袋公园,增加了村民活动空间,提升村居生活品质。
朴一村如何破解村道狭窄、公共空间不足难题,实现美丽蜕变?朴一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常务副主任吕炜明介绍道:“留存产权、无偿拆旧、完善村规民约等创新举措是关键。”
向拆旧拆废整治环境要空间。在拆除无人居住的破败旧房前,村委会都会出具产权证明,标明被拆旧房的位置、面积、权属等信息,明确如果将来被征地用于开发建设,涉及土地的理赔款全部归被征迁村民所有。产权证明,消除了村民顾虑,再加上党员干部带头无偿拆除自家废弃旧屋、露天茅厕、猪圈、鸭圈等,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截至目前,全村共有300多户村民与村委会签订“产权证明”,无偿拆除3万多平方米,为村里的公共建设腾出空间。“这座泉珍公园就是拆除6座破败房屋改建而成的,绿地边缘的条石就是以前旧房的地基石。”吕炜明说。
从规范村庄房屋建设要空间。针对村道狭窄问题,朴一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讨论,决定完善村规民约,规定在房屋密集村道两侧新建、翻建房屋的退让1.5米,在进出村主道两侧新建、翻建房屋的退让5米。目前已有近30户村民在村道旁新建或翻建房屋时遵守村规民约主动退让空间,原本狭窄的村道逐渐变得宽敞,村民通行更加便利。
如今,朴一村拆旧拆废留存产权这一做法,已在水头镇全面推行,改变了乡村脏乱差环境,提升了闲置角落利用率,村居面貌焕然一新。
让田园变风景
谋划建设贯穿全镇田园风光带
朴一村南港农业公园里,沿着大盈溪的水泥机耕路成了欣赏生态田园风光的风景道,一边是波光粼粼、溪水淙淙,一边是村民采收莲藕、花生、蔬菜的农耕画面。村干部向观察团介绍道:“南港农业公园兼具农业生产、休闲功能,划分果蔬采摘区、家禽养殖区、垂钓区等,建有4公里彩虹慢道,每天很多村民来这里休闲、运动。”
泉州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曾建国表示,南港农业公园距离世遗点安平桥很近,要考虑如何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吸引游客,同时设计研学、农耕体验项目,让美丽田园转变为带动增收的美丽经济。
对此,水头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林文店表示,镇里正在谋划“一县一溪一特色”项目,涉及呈美村、文斗村、朴一村、埕边村等10个村,南港农业公园就是其中“稻梦空间”节点的核心区。目前《水头·大盈溪流域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初稿已经完成,结合水头大盈溪流域两侧村庄、农田、工业厂房,充分挖掘沿线各村的文化底蕴、特色民俗,规划一廊(大盈溪生态走廊)、两核(高标农田示范核、农创工坊体验核)、三区(森林人家、村落工坊、田园风光),串联桃源溪谷、田园工坊、溯溪野钓、稻梦空间、五里桥文化公园等12个节点,打造集度假康养、文创体验、民俗文化、亲子互动、运动拓展于一体的小流域田园综合体标杆。
活化华侨古厝
番仔楼留住乡愁“活”在当下
观察团来到今年新投用的埕边村“党建+”邻里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番仔楼。一楼的埕边书院(邻里学堂)同时也是南安市图书馆水头分馆,舒适的环境、丰富的书籍,吸引不少孩子在这里做作业、读书。
埕边村是著名的侨村,全村有21栋保存完整的红砖番仔楼。埕边村党支部书记高少阳说,筹建村“党建+”邻里中心时,就把村委会旁的这栋番仔楼利用起来,建设邻里书屋、爱心驿站、志愿者积分超市等,还引进创业青年开设邻里星空餐厅,如今这番仔楼成了群众爱来常来的活动中心。接下来,埕边村还将进一步活化利用好番仔楼,让华侨古厝留住乡愁、“活”在当下。
华侨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主任王建英认为,水头镇旅游亮点较多且相对集中,建议策划一条线路,将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华侨古厝、安平桥、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串起来,配套培养讲解员队伍,以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迎接八方宾客。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