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蓝图 ·我建言】凝心聚力 共谋发展——泉州市人大代表发言摘登
连日来,围绕泉州在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中走前头、作表率,来自各个代表团的泉州市人大代表尽责履职,聚焦两岸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能级、推进文旅融合、人才“引、留、育”、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等热点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推进我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层级
市人大代表、中闽百汇零售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陈开通
2023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各项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我市消费市场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据了解,2023年1—11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02.17亿元,增长了4.6%。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文旅经济火爆出圈的基础上,未来,与消费、体验相关的商贸流通行业,必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与国内发达城市一些超大型的消费体验项目相比,当前,泉州商贸流通业的层级仍有待提升。建议多增加富有体验感的消费项目,特别是受年轻人青睐的业态,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留下来;全面提升城市的消费层级和体验层级,政府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和立项,加大招商选资的力度,不断丰富消费和体验业态,打造更有吸引力的“海丝名城”。
支持建筑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市人大代表、中建远南集团董事长 王进南
建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2023年,泉州启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择优扶持我市建筑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让建筑业在我市经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建议将建筑行业列入主导产业,并将龙头企业列入高层次人才自主评定企业,为我市的建筑企业吸引人才提供政策支撑。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由市财政局统筹项目所在地和企业所在地的税收与产值分配方式,既不影响当地财政收入和产值贡献,又能减轻本市建筑企业的负担。注重扶持本地行业龙头企业,助力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成立专门学校健全矫治教育机制
市人大代表、泉州南少林国际学校校长 陈翔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类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即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但因未达法定年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其他有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未成年人。如若后续监督矫治工作未能有效开展,他们将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隐忧。我市现有帮扶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需要专业化、系统化、有针对性的专门学校承担职责。
为此,建议成立专门学校,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成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专门学校成立及后续管理等工作。专门学校的办学经费,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的机制。由教育或者政法、司法行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未成年人的矫治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承担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
加速推动石化产业“链”动发展
市人大代表、泉港区南埔镇党委书记 庄向阳
石化产业是泉州九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目前,全市拥有泉港、泉惠两个省级园区,400余家规上企业,产业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产业链延伸不长、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人才引育环境不优等问题。
建议坚持差异化发展之路,统筹两个园区产业布局,减少产品同质化竞争和资源要素分散,鼓励龙头企业拓展副产品深加工,支持引进先进生产工艺、高附加值的中下游企业,强化延链补链;坚持创新型发展之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泉港石化新材料高新园区建设,加大对福大石化学院、清源创新实验室、福师大泉港石化研究院等院校扶持力度,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坚持人才兴业之路,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推动产学研融合,支持围绕关键共性技术,设立产教融合基金,建设人才实训基地,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
市人大代表、森宝(福建)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凉凉
近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当前重点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的建设成果,其中晋江、石狮纺织行业的年度工业总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不过,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一些以人力为主要生产力的企业发展显出疲态,要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必须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革。
建议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多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巩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领先地位;选树细分领域的行业标杆,多组织开展数字转型、科技创新、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等行业活动,加强典型推广,促进交流合作,引导企业采用新设备、运用新技术、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做好高等教育人才“引、育、留”工作
市人大代表、福州大学先进制造学院副院长兼海洋学院副院长 林志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这一重要论述,为泉州建设人才强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市深耕人才“港湾计划”,实施“涌泉”行动,广引八方英才,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人才总数突破234万,引才聚才经验被中宣部收录为“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37个典型案例之一。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高等教育人才“引、育、留”工作,建议给予在泉高校更多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权限。大幅提高人才、科技及校企联合项目资助力度和数量。加大政策宣导力度,进一步深耕人才“港湾计划”,扎实推进“涌泉”行动,提高在泉高校毕业生留泉率,吸引和集聚市外高校毕业生来泉创业就业,为实现我市科创强市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加快“一县一溪一特色”项目建设
市人大代表、南安市水头镇朴一村党委书记 吕子孟
响应泉州市委、市政府“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决策部署,近年来,南安市着力推进大盈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建设,把该项工作作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石都”的重要抓手。
建议统筹全市各有关部门相关政策和资金,集中推动建设一批乡村振兴“共富村”“共美村”,激发政府主导扶持“三农”发展的叠加效应;加大规划支持力度,把大盈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打造成集“石元素”为一体的粮食高产区、水利生态示范区、休闲康养体验区、田园风光示范区,提升“世界石都”文旅品牌效应,示范带动全市“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
为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创造条件
市人大代表、惠安县石雕石材协会会长 王志刚
当前,传统产业处在关键历史阶段,亟需转型升级。以惠安石雕石材行业为例,近年来一直探索转型提升,但在“人才”和“产业配套”方面缺乏有力支撑,建议从以下三方面为传统产业快速转型提升创造条件。
首先,从教育、医疗、生活环境配套着手,打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基础环境;其次,在传统产业聚集的地区创办学校,培养人才,特别是创办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源源不断为企业输送人才;第三,以政府为主导,为传统产业打造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完整的发展环境,比如商品市场、原材料市场、物流基地等。
设立闽台茶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市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茶业科技系副教授 张玥
泉州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也是乌龙茶的重要发源地。以此为契合点,泉台两地可深度协作开展“海丝”茶文化、共建“一带一路”茶叶交流与合作,围绕闽台茶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开展闽台茶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集成,助推闽台茶全产业链快速升级,促进闽台茶文化国际传播。
为此,建议市政府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共建“闽台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文旅、农业、科技相关部门以“揭榜挂帅”的形式,将需要攻关的涉茶、涉台科研项目张榜,激活泉州地区包括福建农林大学在内的高校及社会智力,以需求、成果为导向,解决泉州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攻坚期间,财政、人社等部门做好资金、人才引进方面的保障支持。
加快泉州职业教育发展
市人大代表、永春县第一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 林丽萍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建议市政府加快制定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着力推进普职比合理控制、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招生机制完善等工作,加大经费投入,提升职校校区硬件设施水平,扶持符合市场需求、教学质量高、就业率高的专业,赋予职业院校主导招聘教师权力,支持直接从行业企业引进特色高技能教师。同时,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校地合作办学,培养适应泉州特色产业、乡村振兴需要的专业人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才力量。
全面打响德化全域旅游品牌影响力
市人大代表、德化县龙浔镇丁墘村委会副主任 李文芳
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德化县立足深厚的陶瓷文化、优越的自然生态和独特的山水风光,举全县之力将旅游打造成第二支柱产业。
聚力全面打响“世界陶瓷之都”全域旅游品牌影响力,建议将德化县“世界瓷都·自在德化”旅游品牌宣传工作纳入全市宣传工作中整体谋划推进,提高德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德化融入全市旅游发展大局,进一步丰富“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全域旅游发展内涵;支持德化县积极开展旅游品牌创建和旅游项目开发,在品牌创建、项目申报上给予政策资金倾斜,协调对德化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不断推动德化县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打造新时代拥军优属样板城市
市人大代表、驻泉部队上校副政治委员 黄韬
作为全国新时期军民共建的发祥地,泉州始终践行“部队有想法,地方就有办法”理念,传承弘扬拥军支前的光荣传统,更好助力国防建设。
建议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为引领,统筹国防和经济社会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大科技文化拥军投入,着眼军地需要,多维度开展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等两用人才培养,构建“军队所需、地方所能、未来所向”新格局。加强演训任务保障,拓展创新泉州支前实践,继续协助做好练兵备战急需的各项保障工作。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拥军崇军氛围,全面提升为军服务品质,继续加大优先窗口、奖励优抚、“三后”问题的保障力度,打造新时代拥军优属样板城市。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