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大美泉州|处暑:暑气渐敛,清秋将至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22至24日,太阳黄经达150°时为处暑。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德化县春美乡黄花菜迎来盛产期,天蒙蒙亮,农民们便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摘。
处暑时节,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
南安市乐峰镇飞云村,这里种植的中季稻再过一个月便将迎来丰收季节。(林劲峰摄)
稻浪飘香 丰收在望(林劲峰摄)
闽南民谚道:“处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 ”处暑时节如果正逢雨天,即将成熟的中稻将迎来丰收。可见处暑节气,对闽南农民来说非常重要。
开元寺内,工人爬上屋顶采摘东璧龙眼。(林书修 摄)
处暑时节正是龙眼成熟的时候,泉州的龙眼树遍布大街小巷,人们喜欢吃龙眼以进补。泉州人会在处暑的时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滋补养气的作用。
姜母鸭(泉州晚报社资料图)
“处暑吃鸭,无病到家。”民间有处暑吃鸭的传统,在泉州,姜母鸭是一道从不缺席闽南人处暑餐桌的美食。中医认为,鸭肉味甘、咸,性寒,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所以古时就有用鸭肉清扫夏日余热的传统。姜母,是指姜种在地下深埋数月,处暑时节再次出土。“姜还是老的辣”,姜母的辣相当沉稳,足以消解初秋若隐若现的凉意。深褐色的姜片和鸭肉完美融合,姜片熬进了鸭肉的甜香,本身的辛辣气息还能替鸭肉去腥解腻。初秋时节,一口姜母鸭下肚,胃里暖洋洋的,手脚也沁出汗来。
伏季休渔结束,泉州湾上千帆竞发,蔚为壮观。(陈起拓 摄)
南海伏季休渔全面结束,泉州市大批渔船纷纷开赴渔场作业。(张九强 摄)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8月16日12时,泉州沿海为期3个半月的休渔期正式结束,泉州辖区24个渔港,其中祥芝、崇武、深沪等3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共有2438艘渔船起锚出海,开始新一轮的捕捞作业,久违的海捕鲜货很快将摆上市民的餐桌。
在石狮祥芝国家中心渔港内,陆续返港的渔船带回了品类丰富的新鲜渔获。(张九强 摄)
开渔归来渔获满仓(张九强 摄)
这个秋天
愿你收获多多
幸福满满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