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正文

【好班子 好班长】泉港区南埔镇惠屿村:抓住新时代机遇 从“最穷孤岛”到“最美渔村”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4-08-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惠屿,坐落在泉州最北端,是泉州唯一的海岛行政村。21年前,惠屿村是人均年收入仅2450元的泉州市倒数第一村。21年的谋变之路,惠屿村抓住新时代的机遇,乘着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政策的春风,从粗放捕捞到精细耕海,从简单索取到和谐共生,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发展……如今,惠屿村人均年收入近10万元,逆袭为泉港第一村。惠屿村的变迁,是这个海岛渔村谋求幸福发展的奋斗史,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跨越山海、引领时代的生动篇章。

 



惠屿村获评全国最美渔村

扶贫春风唤醒沉睡孤岛

泉州市最贫困、落后的一个渔村,这是早年烙在惠屿身上的印记。

时间回拨到2003年以前,孤岛渔村的经济滞后、民生困顿,不仅没有水和电,连交通、通信都不便利。每晚8点半,发电机暂停轰鸣,整个岛屿就陷入黑暗中。几十年来,岛上的人生活贫苦,岛外的人也不愿意来。

“可以说就是穷得什么都没有,因为穷,没人愿意嫁到岛上。”51岁的惠屿村党支部书记肖清林是土生土长的“岛民”,回首当年,他感慨道,老一辈传统思维是“靠海吃海”,20世纪80年代以前,下海捕鱼每个月能挣到两三百元,而当时外出打工每个月基本工资才二十几元。日子一眼就望到头,孩子不用读书长大后跟着出海就行。可是好景不长,到了20世纪90年代,渔业资源逐渐衰减,村里人想外出打工不仅没文化连普通话也说不好,只能继续守着孤岛。

在惠屿人迷茫困惑之时,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如春风吹来,一个个扶贫项目在惠屿落地生根。2003年,作为泉州市重点扶贫项目的跨海供电工程竣工,惠屿岛结束了不通电的历史,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2009年,政府投入上千万元实施跨海供水工程,岛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2010年,“泉港号”钢制渡轮通航,解决了岛民的出行难题;2015年,村里通上了有线电视;2019年,惠屿岛新码头和游客服务中心建成……随之而来的,还有村卫生所、公厕、生态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民生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惠屿岛落后的面貌,岛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惠屿岛渔民转型养殖业致富(惠屿村供图)

诚信民风铺就致富道路

穷怕了,村民的“思变”种子也发芽破土。

在许多交通不便的村落,“要致富先修路”是开启财富大门的朴素办法。但对于惠屿岛,无路可修,唯有变革。改变的路径始于2003年,作为当时的村干部,肖清林清晰地记得,那一年村民代表和村“两委”班子去霞浦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开了一场村两委会便决定:“必须做好海的文章,发展养殖。”

要发展养殖,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村干部便去镇上找农信社寻求信贷支持,由村委会担保。肖清林回忆说,在村民集体大会上,村“两委”对村民们说:“我们穷得一无所有,连亲戚也借不到钱,但是银行肯。所以从今以后,银行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哪怕砸锅卖铁,也要到期还钱!”

当天,大家一致通过“养殖户用房产做抵押,贷款必须用于养殖,如果恶意赖账就卖房偿还”等条款。抱团发展,互相担保,村民们义无反顾地走上摆脱“靠天”吃饭的转型路。很快,第一笔26万元贷款批下来,为惠屿转型发展注入活水。从最早的90亩牡蛎开始,村民们很快就赚到第一桶金。其间,南埔信用社从未上岛收过钱,每到还款日,岛民们总会亲自过海送钱还贷。

3年后,良好的信用吸引了农行的光临,把每户的信贷额从三五千元提到了三五万元。2011年,农商行给出力度更大的金融授信,直接带动升级了高端海产养殖业。21年来,惠屿人以“一分不欠、一日不迟”的完美信用记录让这个偏远海岛成了远近闻名的“金牌信用岛”。

[strong]



海岛渔民过上美好生活(林弘梫 摄)

海岛渔民过上美好生活

盛夏的海边,海风习习,涛声阵阵。在惠屿村海上养殖升级改造示范区,黄蓝相间、整齐壮观的新型渔排与碧海蓝天、飘扬的红旗共同组成一道渔旅相宜的海上田园风光。

52岁的肖良森正在自己的渔排上忙碌。眼下正好是下牡蛎苗的好时节,一年一茬的牡蛎,从分苗到挂苗,每一步都需要依赖人工,操作并不轻松,但肖良森从不喊累。

肖良森的祖辈都生活在惠屿,几代人以海为生。从小看着父亲出海,这位渔民的孩子自然也走上了这条路。不同的是,这条养家糊口的路越走越宽了。自从转型养殖业,这几年,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从牡蛎、海带到鲍鱼,肖良森的养殖业也越做越大,一年有二十几万元的收入。

事实上,像肖良森这样的养殖户,在惠屿村随处可见。闲不住的惠屿人,时刻都想着让自己富起来。如今的惠屿岛,三四层的楼房鳞次栉比。在这里,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了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耕海牧鱼就是“铁饭碗”!

“海上养殖让大家的口袋鼓了起来,全村共发展海带养殖近1万亩、鲍鱼养殖5000多口、海参养殖1200多口、牡蛎养殖800多亩,整个村产值达3亿元。2023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增长到约9.3万元,从泉港倒数第一逆袭为第一村,更是入选了全国和美海岛,获评全国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和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肖清林自豪地说。

 



惠屿村村委会班子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勾勒海洋经济的新画卷

近年来,韵味十足的闽南海岛风情吸引了远近游客。把握好时机,渔民们端起了“旅游碗”。

惠屿客运公司经理肖锦斌被人们称为“船长”,2艘船,每天18次轮渡,迎来送往。肖锦斌曾是岛上最早试吃“旅游饭”的一批人。随着游客渐多,2018年,肖锦斌在自家房子里开起民宿。“一共6个房间,家人自己打理,夏季游客多,高峰期每个月有近万元收入,冬天就长租给鲍鱼养殖工人。”他笑着说。

开发旅游,惠屿人其实酝酿已久。2019年,村里请来专业机构,开启新一轮规划,以“美丽海岛生态旅游示范村”为目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多规合一”打造“海岛、共享、友好”的乡村慢生活品牌。2020年,惠屿村以集体企业惠屿岛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主体,投资5300多万元对周边海域的养殖网箱进行升级改造,成为泉州市最大的现代化新型塑胶网箱养殖示范基地,改造好后村集体年收入预计可增加200万元。

在惠屿南部的大澳沙滩上,黄沙细腻柔软,与蓝天碧海“撞”出鲜明的对比色。曾经,这里是废弃养殖设施、渔船乱堆放的荒滩。

“近3年,我们共获得400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大澳沙滩修复整治、全岛绿化景观提升二期工程。”肖清林说,近年来,“岛上惠屿”和“海上惠屿”构成了这个生态休闲渔村独特的旅游资源,生态游、文化游、研学游等新兴旅游模式在海岛上逐步兴起,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惠屿岛年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每年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多万元。

“小海岛也有大梦想,关于惠屿岛的未来,蓝图已经擘画——未来将充分利用海岛资源,振兴产业发展,让‘民房变民宿、岛民变职员、资源变资产’,开辟惠屿岛独有的乡村振兴道路。”肖清林充满信心,在共美共富共享的振兴路上,惠屿岛将走向更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